两兄弟走了。
晚间的时候,胤礽的脾气过了。淑嘉对他道:“差点儿忘了说了,我叫南边儿的先进些样子来看看妥当不妥当,铺子的事儿还要等呢。外头那几个府里,都还没有动静?”
“小半年了,还没动静?”
不急不急,也快了。荣国府修个花园,光弄个十二个小姑娘的戏班子就要三万两银子,直郡王修庙,肯定不止十二个和尚。
“和尚也要穿衣吃饭、也要法器经卷,这得花多少钱?连买地带修建,又是一笔不小的款子。再俭省,也得花个几万银子。”
胤禔有钱,不过二十三万,他现在要给自家佣人发工资、给老婆孩子发零花钱。此外还有其他的用项,比如礼尚往来,有自己府邸的人就是与住在宫里的不一样,更要多花钱。
“估摸着今年年底之前,胤禔就会发现,他家库房去了一小半儿了。再说了,”淑嘉微微一笑,“直王的的大格格的嫁妆也得从现在开始攒了,哪怕到时候有汗阿玛慷慨,他也不可能一毛不拔。“
你家可有四人组成的等差数列待嫁团啊。淑嘉默默地想。
胤礽听到这个好消息,脸色变成一天中最好的样子了。
138 赚钱是个技术活
经商补贴家用这种事情,实在是急不得,想赚钱,就得一步一步来,哪怕你是想诈骗,也得很设好了局不是?哪怕是想讨饭,也得先弄个破盆不是?哪怕来钱多的抢银行,你还得先弄个头套吧?何况你需要的还不是一个小数目,并且是常年需要。
先弄个样品,也是考验一下办事者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买洋货这个行当,由来已久,却不是非常地普及。背过历史课本的同学大约都还记得,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国际贸易里是入超,国货很受外国欢迎,而外国的东西在中国没多少市场。
在这里呢,要更正一下,生活用品方面,这个年代的舶来品没有国货受欢迎。但是,奢侈品方面呢,还有颇有几样很得大家(这里的大家指买得起的人)的喜欢的。
比如说吧,外国出产的象牙啦(国内产量也少)、珠宝啦、某些香料啦,这是传统的输入商品。此外还有新兴的,如大座钟、小怀表、样式新奇的玻璃盏、装饰华丽的镜子等等。
有些东西光装运就需要一点技术含量(或者说经验),如玻璃镜子你就不能跟铜镜似的运。
还有,什么样的东西受京城人士的欢迎,不要真以为这里是个钱多人傻的地方,有些东西他们还真不稀罕去买。
太子妃这个职业的一大缺点就是几乎不太可能见着外臣,淑嘉只能通过青衿等人传达讯息。淑嘉把命令传了下去了之后,外面就开始紧张地动作了起来——办事效率也在考核的范围之内。
当天也只得到了一个‘次日带人动身南下的消息’,淑嘉别无他法。倒是胤礽,如今手上倒有几个算是可靠的人,到外面半是查看、半是监督地一看,确实是在干活儿。
这是一件事,另一件对于弘暘提出来的‘他额娘’的午休问题,太子妃只能非常遗憾地表示目前没有空房非常好心地问李甲氏要不要跟她中午挤一挤,把李甲氏吓个半死。她还不能责怪弘暘,又不敢多表白‘说了人家也未必信啊’。
战战兢兢,好好表现,以图后效。
胤礽早把这事丢到脑后,听说了自家的商业问题之后,道:“既这么着,叫他们先办着罢,我估摸着,一来一往,又是押着东西,没几个月办不下来。”
“年前能回来就好,我也没指望这一次能有多大的收益。就算是咱们自用的,比起在京中采办还是要划算。”
胤礽取笑道:“这会儿算来算去的,咱们倒好像一对儿守财奴了。”
淑嘉白了他一眼:“这世上有几个不为钱财操心的?你昨儿还说呢,库里银子不大够使了。”
“我那是朝政。”哪一年不要免几十个地方的钱粮?皇帝出行不要钱啊?跟葛尔丹干仗,把国库掏了一半儿好不好?今年还闹了场大水,修堤坝、赈灾民,样样要钱。
得,只要是当家的,就得知道柴米贵。两个人谁也别笑话谁,谁也别想表白了。
胤礽又叹道:“汗阿玛快回来了。”
“这不是好事么?”
抬抬眼皮,看看老婆:“定的是九月初。”
“是啊,早就说了,出行的银子都使出去了,迎汗阿玛回来不花什么钱。”
“下个月就是皇太后祖母圣寿了……”为难的事儿在这儿呢。
“这有什么?我早就准备好啦,”淑嘉扳着指头数,“插屏、佛像、衣裳、摆设……原先办的那些还有余量,尽够了。咱们虽说看着紧点儿,也足够支撑二年的了。”
“这点子可不够,今年他们都开府了,手头宽裕了,看汗阿玛万寿的时候,那还是现添补的一些个呢,都已经很能看得下去了。这会儿皇太后祖母圣寿,他们只有办得更尽心。这且不说,年礼呢?得做齐了全套,还不知道南边儿来的东西咱们用得用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