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被捕的台湾间谍,他希望媒体不要披露他的真名,和他见面的地方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看守所。
其实他是大陆人,刚出国时,觉得自己一定可以在国外过上很好的日子,但现实很快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他发现自己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靠辛辛苦苦管仓库每天挣100澳元,恐怕一辈子都别想在澳大利亚买上房子,他开始挖空心思寻找赚钱的机会。
特别在举家迁往澳大利亚后,被台湾“军情局”隐蔽在澳大利亚的人员拉下水,堕落成了台湾间谍。
在台谍机关隐藏在海外的一个针对大陆的工作点中,他的角色是具体操作手。
他开始在澳大利亚通过互联网对中国大陆开展情报活动,明目张胆地在网上勾连大陆人员,进行策反和窃密活动。
当时他已经隐约有点感觉,这个公司十有*有境外情报部门的背景。
事实上,这家所谓的公司正是台湾“军情局”秘密派驻澳大利亚专门用来招募间谍的掩护公司。
果然,凯瑞不久就约他见面,并且特地嘱咐他带上护照和在部队服役的证明文件。
这一次,凯瑞挑明了要李晓兵通过国内的关系搞一些内部文件和情报资料。
他交代说:“我意识到自己真碰上了间谍,当时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毕竟在部队里也接受过一些保密防间谍教育。
以前也从媒体上看到过一些间谍案,印象中最后判的都很重,自己好不容易才熬到在澳大利亚一家团聚,虽然现在生活比较艰难,但还不至于过不下去,要是万一当间谍被抓,这一辈子就完了。
凯瑞好像看出了他的犹豫和不安,就安抚他说,为公司做事很安全,不会暴露,而且搞情报很赚钱,好的情报一份就值大钱。
在他反复劝说和诱导下,李晓兵心存侥幸地想,现在偷偷地做几次就不干了,应该不会被发现的。
而且这个钱来得容易,搞得好狠赚几笔,就可以在澳洲买上房子,好好享受了。”
最终还是贪欲战胜了良知,金钱战胜了恐惧,他答应了凯瑞,并在一份“公司”聘用合约上签了字。
随即,约克指导李晓兵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大陆的军事网站;退伍军人网站和军事论坛。
约克 “点拨”李晓兵说,大陆的这类网站上有很多军事爱好者和现役;退役军人,他们都知道不少军事秘密。
可以通过和他们在网上交流;打探;套取乃至购买军事情报,另外,一些大陆专业招聘网站也是值得好好下工夫的地方,在那里注册的人大多想找工作挣钱,只要有利益诱饵,不少人会主动找上门来。
二。
约克还诱惑李晓兵说,互联网现在是“公司”工作的重点,连台湾“军情局局长”都号召大家利用网络搞情报。
大陆网络存在很多安全漏洞,很多大陆网民在网上完全没有什么防范意识,“公司”内部有很多人都直接在互联网上搜集情报,收获很大,而且在网上操作还轻松方便,基本上没什么风险。
李晓兵果然被说动了,回到家里就埋头在电脑上干了起来。刚开始,他按约克教的以试探为主,在一些军事网站和军事论坛上寻找有可能掌握情报的人员,设法搞到他们的信箱,然后群发征稿启事,打着一家澳大利亚“防务周刊”的幌子鼓动大陆人员投涉及中国军事的文章,并许以高额稿酬。
利用自己的军事知识,李晓兵还在很多军事论坛上跟帖,和军事网友交谈,套取情报。他有时投其所好,大肆吹捧,引诱网友继续说出更重要的内情,有时又用激将法刺激对方拿出更准确,更内幕的信息。
后来,李晓兵还让台湾谍报机关出钱,在一些招聘网站上注册会员,以国外信息咨询公司的名义招聘大陆的信息员,但对应聘者的要求非常直接,就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部队转业人员,或者在党政部门和部队有良好人脉的人员,总而言之就是有涉密途径的人,要求提供的信息当然是党,政,军的内部文件和资料,许诺的待遇自然是从优。
慢慢地,胆子越来越大的李晓兵甚至为了取得更好的“绩效”,早日拿到更多的钱,竟公然在一些网站和论坛上提出“高价收购”*党,政,军文件资料。
世界正悄无声息地发起一场全球间谍战。
从许多方面看,来自间谍活动构成的威胁更大,理应成为各国外交政策的当务之急。
恐怖组织被逼入绝路,不太可能发起全球范围的协同袭击,但间谍活动则不然,它资金充足,并且有成千上万的“步兵”参与。
更重要的是,它的目标不是防卫森严的政府设施和标志性建筑,而是防护糟糕的商业技术机密,而这正是经济和军事优势的源泉。
这些零碎的信息似乎不足为害,但从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