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药包是发射出去了,可射程不让人满意,才五十米!
经过反复调整,这时的飞雷炮装药量至少五公斤。
爆破力有了很大提高,就连外形上也明显不同。
为了尽量减小抛射时的空气阻力,工兵们借鉴了火炮炮弹的外形,四四方方的炸药包被捆扎得前尖后圆。
完成调试后,三门飞雷炮一齐发射。
每次发射完,高文魁都会探出头来仔细观察炸药包的落点。
随即转过身来指挥其他战士重新调整放置汽油桶的土坑。
为了提高飞雷炮的爆破精度,工兵们想了不少法子。
纯粹的目测肯定不够,每次发射后,战士们都要靠调整土坑坡度以及炮筒支架角度来控制炮身,保证炮弹的落点不会偏差。
接连两波发射,十几枚飞雷炮弹抛向敌军阵地。
对方终于见识了这些从天而降的白布包的威力,敌人的前沿工事基本被摧毁!
战争,犹如一场死神的盛宴。
一旦踏上战场,就等于随时准备献出宝贵的生命,然而对于战士们来说,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属于革命的崇高荣誉。
他们是如此坚定而勇敢,暂时“撤退”在他们心中的定义,仅仅是为了给复仇留下“火种”,而不是因为贪生怕死。
天气骤变,雨雪交加,被困之敌缺乏粮弹,饥寒交迫,不得已宰杀军马,甚至连树皮,马皮都吃光了,士兵冻死饿死者日众。
在粟裕等华野首长的组织指挥下,各参战部队通过广播喊话,发传单等各种形式,反复宣传广播《敦促战场投降书》和政治部拟制的喊话口号。
各阵地前沿都竖起了不少巨幅标语,宣传牌和旗子,上面写着“放下武器一律优待”,“死守突围都是死路,只有放下武器,投降才是生路”等各种口号,字大而鲜明,使敌人能看得清清楚楚。
还在我军阵地前沿插上路标,指明敌人投降方法和路线。
每到天黑之后,我军各部就组成对敌喊话小组,轮流到阵地前沿喊话,讲明形势,宣传我军的俘虏政策,告诉敌军官兵被围无援,拖下去只有被冻死饿死打死,唯有投诚才有生路,投诚过来就给饭吃,给衣穿。
在有的部队还专门设立了“投诚官兵招待所”,并且把饭送到阵地前沿,喊话让敌军官兵来吃。
就这样,在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被困的敌军大批成建制向我军投诚,从而严重打击了敌人的士气。
二.
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孤注一掷,投入其装备精良的快速纵队,以及嫡系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
所投入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主要有:战车第1团,战车第2团,装甲炮兵团和徐州“剿总”直属装甲汽车营。
坦克装甲车辆总计约250辆,包括M3A3轻型坦克,M5A1轻型坦克,T…26轻型坦克,95式轻型坦克,M4中型坦克,LVT水陆输送车,36式装甲汽车等。
然而,事实却令蒋介石大失所望:快速纵队形同虚设,实战中从末集中使用过,战车部队也都是以连为单位分散配属步兵战斗,结果都被人民解放军打得落花流水。
华东野战军负责阻援的部队,虽然装备与敌相差悬殊,但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广大指战员战斗激情高涨,许多部队在鲁南战役中参加过全歼战车第1团第1 营的战斗,积累了丰富的打坦克经验。
战士们抢在敌坦克进攻之前占领预定地区,利用河流;村庄;山坡等有利地形,构筑防御阵地,严阵以待,决心不让敌人的解围企图得逞。
参加救援的敌军,虽然拥有M3A3轻型坦克和装甲车100多辆,但并没有集中使用,而是分割使用,分散支援和引导步兵向人民解放军阵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
在徐州以东荆山铺,夺山口,侯集,邢楼一线,战斗异常激烈,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的反坦克战就此展开。
面对气势汹汹敌坦克,解放军很快就改变了战术,将急袭作战改为攻歼战。
各纵队不再急于发起猛烈冲锋,而是实行大规模的土工作业,挖掘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