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士卒眼看要发大财,得了令将黑袍将军五花大绑了起来。回程路上可没有多余马匹,一位士卒便将他拴在马后,前面马在跑,他跟在后面跑。跑不动的时候,便被马拖着,道路上石块又多,等到了曹营黑袍将军早已被磨的全身血迹斑斑。
众兵士随我押解他去见曹操,曹操正在帐中处理伤口。只见他面前的一大盆清水,早已经被染成了红色。军医替他包扎完备,曹操穿上外衣,将这黑袍将军好好打量了一番,道:“将军好箭法,不知为何却要射我?”
那黑袍将军甚是无礼,“呸”地吐出一口唾沫,骂道:“只恨箭不够力气,没射死你!”众兵士一看他竟对丞相如此无礼,都大骂道:“跪下!”当时就有几个人拿刀背砸在了他的腿弯之处,黑袍将军被强迫跪下又要奋力站起。
曹操挥手止住士卒,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听你说话应该是匈奴人,却和我有何深仇大恨,一定要杀我?”
那黑袍将军见曹操说话并无恶意,也回话道:“我叫呼厨泉,是匈奴人。我和你无仇,杀你是因为杀了你之后,大将军袁绍答应出兵帮我的忙。”
曹操笑道:“那你可知道我是谁?”
呼厨泉摇头道:“不知。”
“我乃是大汉丞相曹操,你可曾听说?”
呼厨泉不信地看向曹操,道:“听说曹操长了六只眼睛六只耳朵,你真是曹操?”
曹操大笑,比划道:“你看我是长了两只耳朵,两只眼睛,还是你说的那个怪物?”
呼厨泉看了半晌,跪地磕头道:“小人不知是丞相,多有冒犯,还请丞相恕罪!”
曹操道:“不必多礼!你到底是谁,又为何在袁绍军中?”
“我乃是匈奴单于羌渠之子,我的哥哥於夫罗造反,杀了我父亲,现在自立为单于。又要杀我,我历尽千辛万苦才到了中原,要禀告皇帝,派兵讨伐于他。见着了大将军袁绍,他便把我留在了他的军中,答应我要出兵帮我报仇。”呼厨泉道。
曹操道:“你哥哥继承了单于之位,又有何不可,我大汉朝出兵去帮助你,于情于理都不应该。”
呼厨泉急道:“我哥哥于夫罗好杀成性,谁不听他的话便都杀了,他还要兴兵来讨伐中原。我父亲责备了他几句,他便把父亲都给杀了。父亲早已经把他的金刀给了我,要我继承他的单于之位的,要与汉朝世代修好。”
他说着,想去怀中掏出他的金刀来,可他双手被缚,也只能干着急。我从他怀中掏出了一把金刀来,看上去大小就如同一把匕首一般,交给了曹操。
曹操拿在手中细细端详,良久才道:“早年我曾有幸见过羌渠单于一次,认得此刀!不错,这把刀就是匈奴单于的信物!”
他拿刀亲手割断了绳索,扶起呼厨泉道:“少单于,让你受苦了!”
PS:关于匈奴的这段小说情节除局势设定不变外,细节和历史有较大出入,但这是武侠小说而并非历史文,因此作者做了一些杜撰(是不是历史文也可以杜撰这个我不懂),请爱好历史的同学不必较真。
第一百三十七章 出使匈奴
呼厨泉一愣,不知为何从阶下囚成了座上宾。曹操吩咐道:“给少单于沐浴更衣,再上一桌酒肉,我要和少单于喝酒!”
酒肉摆在了桌上,呼厨泉也不客气,抓起一块羊腿来啃了个干干净净。曹操也不问话,只是一味的劝他酒。酒足饭饱之后,呼厨泉才讲述起自己的遭遇来。
原来,匈奴自霍去病远征之后,势力逐渐衰微,一部分匈奴人远走异域,留下的便组成了一个新的匈奴国,号称“南匈奴”。南匈奴国力并不强大,三百余年来一直向汉庭称臣。自汉末大乱,汉献帝被董卓劫持之后,天下大势不稳,南匈奴又趁机南下,当时北方诸州深受其害。好在北方稳定较早,诸侯重视抵御外寇,南匈奴也并未讨得多大便宜。如此以来,匈奴单于羌渠也惧怕将来中原朝廷报复,不愿意再出兵侵略中原。
此时,南匈奴中便分为了两个派系,一个是主战派,以于夫罗为首,主张趁机侵占疆土,一举攻灭汉朝;另一部分却是主和派,以匈奴单于为首。他们的理由是,汉朝廷虽然局势不稳,但天下诸侯并起,谁也不是好惹的,和则匈奴百姓可逃避战火,战则无端被卷入到了中原争霸之中,实有害无益。
两派互相较量争执不下,派系之间隙格外分明。那于夫罗武功高强,为人又暴躁,竟然趁着单于羌渠不备,闯入大帐之中杀了自己父亲,自立为单于。形势逼迫之下,呼厨泉在主和派头领们的掩护下,以出使之名逃离了匈奴,但一路上也是惊险万分,幸好他武艺高强,才终于逃脱了于夫罗的追杀,到达了冀州。
当时听得路人说,袁绍是大将军,祖上又是四世三公,呼厨泉便打定主意跟着他。希冀有朝一日,能借着他的兵力复国。现下他将这所有计划都向曹操全盘托出,看来是十分信任曹操了。
曹操听完,沉思良久,道:“少单于,此事非同小可,容我向天子禀明。但匈奴之事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