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占小便宜去吧,老子玩大的。”赵简子不简单,他要玩大的。
赵简子的性格很像赵盾:能看到人的优点,能大胆使用能人,同时,够狠。
赵简子仔细研究了晋国的历史,他研究晋国历史有一个方便之处,那就是晋国史官不知道怎么回事由赵家人出任了。借着这个便利,就能看到晋国的史籍,从中学习历史。
研究的结果,赵简子总结如下。
首先,要有人;其次,要有地;第三,其他的都无所谓。
有了这三大原则,赵简子开始照方抓药了。
——赵简子笼络人心
“有人”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人心,另一个部分是人才。
当初,范匄为中军帅的时候,曾经制定了一部刑法,后世称为“范宣子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刑法。不过,这部刑法由范匄自己保存,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内容。说起来,这也算法治,可是是只有法官才了解内容的法治。
后来,赵简子主持诉讼的时候,作了一个鼎,把刑法都刻到了鼎上,放在公共场合。于是,全国人民都知道刑法内容了。当然,这个刑鼎比郑国子产的刑鼎要晚,但是因为是在晋国,其影响力并不小于子产的刑鼎。
就因为铸刑鼎,赵简子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形象大大提高。
晋国六卿都有大量的土地,全国人民几乎都在为他们打工。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自己这里打工,六卿先后推出劳务工优惠政策。
按照规定,“百步为亩”,即每亩地长宽均为百步。所有公室的亩制都遵循百步的原则,也就是“国有企业”还按照传统的规格。
那么,六卿们的“集体企业”呢?他们纷纷改制,范家、中行家、智家的亩制改为八十步乘一百六十步每亩,韩家、魏家为一百步乘二百步每亩,赵家的亩制最大,为一百二十步乘二百四十步每亩。
亩制的大小有什么区别?
按照规定,每亩地要纳税和缴租。六卿的土地纳税按照收成的百分之十,交给公室,这相当于国税。缴租按照固定额缴给六卿,这相当于地税。公室的土地没有地租,但是税的比例高。
按照以上的规定,其实给公室种地和给六卿种地没什么区别。
现在,六卿的亩制改了,区别来了。
亩制大了,但是每亩地的地租没有变,所以农民得到了实惠,在这一点上,赵家的农民明显实惠更大。
但是,更大的实惠不在这里。
六卿都调整了国税的比例,从百分之十减少到百分之五,也就是说,拿百分之五的国税来补贴了自己的农民。国家收入减少了,可是晋国国君也没脾气,干瞪眼。
而赵家更绝,索性连百分之五的国税也免了,免农业税。那么,这百分之五的国税怎么办?赵家从自己的地租里出。
这样,赵家在亩制上已经比其他五家大了,而且比他们少征百分之五的税。
于是,劳务工纷纷从公室流向六卿,而主要流向了赵家。
赵家,被评为春秋时期的最佳雇主。
人心,正在被赵家笼络。
让利于民,固然大得人心,但是,赵家的收入不是就少了很多?实力不是就会下降?
不错,收入比其他六家少了很多。但是,钱多就是好事吗?
吴王阖闾曾经跟孙武探讨过这个事情,说到晋国六卿谁会先灭亡,孙武作了非常精辟的阐释。
孙武这样说:范家和中行家两家亩制最小,最富裕,家里养的士就最多。但是这两家富了很多代了,现在又这么富,“主骄臣奢,冀功数战”,很骄纵蛮横。所以,这两家先完蛋。
智家亩制也不大,但是连续两代早亡,因此家风没有这么骄横。所以,他们第三个灭亡。魏韩两家的亩制较大,因此更晚灭亡。而赵家亩制最大,家里钱不多,养的士也不多,但是都很精干,“主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