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锦衣杀明 > 第293部分(第2页)

第293部分(第2页)

林绯蓉自然相信徐光启的人品,要不然,她也不会急巴巴的赶到白虎泽来了。从固原镇到来白虎泽,中间还是要经历一些波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事实,玻f离生意,只是一个借口。她的真正目的,其实乃是珍妮纺纱机。

这是林夫人再三强调的。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最赚钱的生意,往往风险也最大,好像玻璃销售,竞争的对手很多。以林家的背景和实力,未必扛得住别人的打压,又或者是暗中拆台。枪打出头鸟,林家没有能力做这个出头乌。但是,纺织生意,就没有那么引入瞩目了。

无论做什么生意,第一要务,就是控制成本。纺织生意尤其如此。当时大明朝的纺织工场,主要都集中在东南半壁一带,其中又以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为最。东南半壁纺织业的成本控制,物流网络,市场拓展,都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林家想要插一脚进入,只能在成本打开缺口。换言之,就是以低成本取胜。

要降低成本,除了降低原材料的进货价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提高工作效率,以规模取胜。毫无疑问,珍妮纺纱机就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利器。一般的珍妮纺纱机,生产效率是其他机器的二十倍左右。改良过的珍妮纺纱机,生产效率更是可以提升到其他机器的八十倍。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如果大规模使用珍妮纺纱机的话,规模成本,绝对是可以迅速降低的。

徐兴夏意味深长的说道:“真的没有?那就算了。”

林绯蓉紧紧的抿着自己的嘴唇,犹豫了很久很久。她这次是真的左右为难了。珍妮纺纱机的确很诱人,她很想得到。但是,她又怕徐兴夏提出很为难的条件来。特别是,见惯了各种各样的狂蜂浪蝶以后,她很怕徐兴夏对她母女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来。好半天,她才苦涩的说道:“好,你想要什么条件?”

徐兴夏直言不讳的说道:”你帮我请徐光启到宁夏城来。”

林绯蓉奇怪的看着徐兴夏。他居然对徐光启有兴趣!他对自己没有兴趣,对自己的娘亲也没有兴趣,反而时徐光启有兴趣!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意识的,她条件反射的说道:“这是不可能的,他不可能到宁夏城来的。”

徐兴夏有条不紊的说道:“这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他不是没有官职在身么?他不是喜欢搞研究吗?我都可以满足他!”

林绯蓉为难的说道:“这……徐大人,你也知道,你的身份,现在是有些忌讳的。徐光启说什么也是朝廷的进士,对你可能没有什么好感的,他不可能愿意到来响!”

徐兴夏不以为然的说道:“你既然都有胆量和我做生意,还会担心这个忌讳吗?只要你们林家想办法,他一定会同意的。”

林绯蓉蹙眉说道:”我是我,徐光启是徐光启,我不能代表他答应你。真的,他的脾气,有时候也是挺怪异的,不太好相处。”

徐兴夏点头说道:“当然不需要你答应。

但是,我可以给你几份图纸,你帮我转交给他。如果有兴趣,他可以随时来找我。’

林绯蓉想了想,觉得这样的条件,还算可以勉强接受。不过,下一刻,她又有点兴趣了。不知道徐兴夏交给徐光启的,又会是什么样的图纸呢?这个徐兴夏的脑海里,到底隐藏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呢?可以让徐光启都感觉很有兴趣?

【求订阅!求保底月票!】

未完待续

【第439章】延绥镇的烽烟(上)

(';

延绥镇,榆林城,一如昔日的平静。

说来也是搞笑,延绥镇上下,对于白衣军的突然出现,完全没有感觉。当镇羌所被攻克的时候,榆林镇还一点消息都没有。这里的大小官员,军户民户,平时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城内的各个角落,还张贴着出征宁夏镇,平息叛乱的公告。时不时的,会有零星的军户过来看两眼。可惜,不认字,看不懂,又走开了。'搜索最新更新尽在。z

不认字,绝对是这个年代的原罪。如果认字的话,延绥镇的军户,应该早就知道白衣军的名头了。就是因为不认字,他们得到的消息,都来自上头的通告,又或者是流言蜚语。结果,上头封锁了有关白衣军的消息,他们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至于徐兴夏的名字,那还是小道消息流出来的。现在这个名字也是忌讳,不能再提了。

延绥镇总兵官叫做程国,原来是驻守蓟镇的副总兵官,年前才调任延绥镇担任总兵官。但是,他本人根本不在榆林城,而是在西安府。没办法,延绥镇的条件,的确是太恶劣了。这里严重干旱,到处风沙,农作物的产量很低很低,根本不可能自给自足。指望延绥镇自己养活自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很多人尝试过,结果都失败了。

偏偏延绥镇的军户,又多半都是彪悍之辈,遇到不满意的事龘情,就要起来闹事。相对于延绥镇的动乱来说,宁夏镇的动乱其实真的不算什么。宁夏镇的动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鞑龘子的肆虐。当没有鞑龘子肆虐的时候,也就基本平静了。但是,延绥镇不是。延绥镇的动乱,完全是来自内部的,历任的总兵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

程国是新来的总兵官,几乎站不稳脚跟。因为中间某些环节的差错,还导致延绥镇产生了一阵时间的混乱,有大量的军户跑到了宁夏镇那边去,最后都进入了徐兴夏的地盘。粮饷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里长出来。没办法,他只好向自己的上头求援了。程国每天驻守西安府,就是在“磨”自己的上司,希望争取到更多的钱粮。这年头,什么都是假的,钱粮才是真的。

说到底,军户们起来闹事的原因,都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养活不了自己的家人。无论是谁,遇到这样的情况,估计都是无法淡定的,不起来闹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在真实的历史上,万历皇帝去世以后,泰昌皇帝继任,首要做的事龘情,就是发放九边重镇的粮饷,将军户们的心给安抚下来再说。否则,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样的事龘情来。崇祯皇帝忘记了这一点,结果就悲剧了。

对于延绥镇的军户,三边总督黄克缵也不敢过分的怠慢。面对程国的哀求和哭诉,他当然希望可以尽力帮助。毕竟,稳定西北四镇,乃是他这个三边总督的分内之事。西北四镇出现问题,首先要承担责任的,就是三边总督。只是,他的确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他的手上,没有什么钱粮,就算想要资助程国,那也是有心无力的。

陕西本来就不是产粮大省。昔日富饶的关中平原,自从唐朝以后,就已经衰落了。这里的土地肥力已经被严重透支,各种各样的灌溉措施,也严重失修了。加上逐渐的干旱,冬季越来越冷。这一切,都导致粮食的产量,大大的降低。江南一亩水田的水稻产量,可能有四百斤。关中最多不足两百斤。但是,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关中平原的大部分田地,都被各级权贵们霸占了。而权贵们的土地,是不要纳税的。陕西省又有大量的军户,军户的田地也是不需要纳税的。换言之,就是整个陕西省,能够征税的田地,根本没有多少。粗略估计,一年下来,陕西省本身可以收取的田赋,折算过来,最多也就是几万两银子。

什么?偌大的一个省,一年的田赋,才几万两银子?这不是荒唐,这是实实在在的数据。九成以上的田地,都没有被纳入征税的范围,剩下的一成田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