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 > 第16部分(第3页)

第16部分(第3页)

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

1998年9月1日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永安经历了成立、整顿、接管、延长接管、重组5个阶段,震惊保险界,同时也震惊整个金融业。

但是,永安股权纷争并没有结束。

2006年4月20日,原始股东彩虹集团,以及新进股东深圳发展银行及福建实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三家股东,向保监会申请,要求立即对永安保险进行行政接管。这三家股东号称合共持有永安55。55%的股份。

大股东请求监管机构对公司进行行政接管,永安又创造了一个历史。

追踪此事的《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上述三家股东提交的报告显示,永安保险过半股权存在极大争议以及公司出现重大经营问题,因此要求保监会对永安予以行政接管。

报告称,由于股东难以确定,公司经营处于严重不正常状态,股东大会也一直未能召开。另一方面,由于永安成立之初的股东——西北石化有意重新控制永安,而西北石化的实际控制人王建才(持有西北石化58%的股权)在1996年创立永安保险时,曾因虚增股本金被监管部门禁入中国金融业11年。对此,报告称“深表忧虑”。

媒体还披露一个惊人的细节,“永安成立于1996年8月,实际控股股东为西北石化及其关联公司,西北石化控制人王建才担任永安第一任董事长”。

股权之争再度牵扯出10年前的公案。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查,事发之时,彩虹和深发展分别是永安的第一、二大股东。永安其他的股东包括陕西省财政厅(10%)、陕西省电力建投公司(占10%)、陕国投(占3。55%)、中国西北电力集团公司(占3。23%)、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占3。23%)、宝鸡商场集团股份公司(占6。45%)等,这些股东均为国资系统。

尽管丝毫不见所谓“西北石化”的影子,似乎又是一例灰色的代持股案例。

时隔10余年之后,永安再度在“资本”和“控制权”上纠葛不清。这种矛盾恰是中国保险行业另外一道鲜为人知的“暗流”,剪不断,理还乱。

太保涅槃(1):王国良治乱

知太保,而晓中国保险。

这家发端银行体系,诞生于黄浦江畔的公司,其实代表了另外一种类似中庸的海派文化,因为它既不如国寿“右”,也没有平安“左”,好似一条分割中国保险行业的中轴线。

从1998年开始,这家公司就不断地探寻进化之路。这10年为发展之关键,横亘了多个大事件,例如拯救太保、分业之变、凯雷入股、战略回归、组织再造、集团上市等。

所有的片段浇筑在一起,铺就太保涅槃之路。10年或能洗尽铅华,还原一个真实的太保。太保10年之变,需从1998年王国良履新开始讲述。

王国良,1950年生,曾任交通银行总行信托部副总经理、综合计划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年轻时,王国良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不过,王国良曾经笑言《红楼梦》没看多少,《资本论》却通读了几遍。

表面上,任国内三大保险公司之一的一把手,是一件令人艳羡之事。实际上,此时的太保乱象丛生——截留保费、坐支保费、乱投资等行业恶习,太保皆有感染。

王国良回忆当年刚接手太保时,最怕的就是家中的电话响起,因为当时的太保资质很差,“每天打来的电话都是报丧的”。

纷乱有源头。

太保发端于1988年交通银行成立的保险部。经过3年的运作,1991年成立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图5…2 太平洋保险公司历史沿革

复制了交通银行的体制,太保是“先有儿子,再有老子”。这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公司股权结构变迁路径。

由于交通银行当时实施的是“二级法人”制度,即各个分行均有自己的股东,甚至总行还晚于部分分行例如上海分行成立。这样的股权结构使得早期总行对于分行的约束力,除了业务指导之外,基本都落空。

交通银行尚如此,“儿子”太保亦未能“免俗”。有数据显示,至1998年前后,只有20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