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没有祖国的!”
在南京的紫金山的充当临时行宫的会馆之中,唐浩然默默的吐出了一句颇为知名的话语。
“我们的那位乌里扬诺夫同志曾经说过,真正的党员流的是犹太人的血!”
这同样也是一句对历史的嘲讽,在某些人口中所谓俄罗斯的伟大事业却不是由一群俄罗斯人开创的,而是一群倍受打压的外族人,因为那些外族人没有国家,所以他们便提出了“无祖国”的观点,而在俄国革命中充当主力的并不是俄罗斯人,而是那些犹太人。
而此时,说出这番话的原因非常简单——苏维埃政权开出了一个诱人的,几乎不容人们拒绝的条件。根据这一条件,中国不仅得到了已经吃到嘴里的“喉头之肉”,同时他们还割让未占领的西西伯利亚部分地区、草原总督区以及土耳其斯坦总督区,换句话来说,他们准确放弃整个亚洲,以换取中国的支持。
当然,一个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对于现在的俄罗斯而言,无论是寒冷的西伯利亚亦或是充斥着异教徒的、荒凉的中亚地区,都是可以放弃的,不,应该说是的那些职业革命家的眼中,都是可以放弃的,毕竟在另一个时空中,他们曾放弃了俄罗斯最富饶的国土,以至于他们失去了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
尽管在另一个时空中,因为德国的失败,那张条约成了废纸一张,人们似乎在用“目光远大”去形容伟人,但实际上,即便是伟人当时也没有意料到德国失败,他只是宣称将来会用革命的风暴席卷欧洲,一时的放弃,换取政权的生存,在未来他们会用革命席卷整个世界,仅此而已,如果德国没有失败,或者说一战只是普通的停战的话,那些割让的土地是永远也不可能收回的。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甘愿牺牲俄罗斯的利益,因为他们不是俄罗斯人,所以,他们首先考虑的并不是俄罗斯的利益,而是政权的利益,所以,朕并不认为,他们的条件是欺骗性的!”
因为了解历史,所以唐浩然才会持以反对的观点,这个条件是让人无法拒绝的,但正是因为太过丰厚,所以才会引起警惕,以至于让人们怀疑它的真实性。毕竟但凡稍有爱国之心的人都不可能提出这样的条件签订这样的条约,把超过一半的国土割让给与祖国打仗的敌人,而所换取的竟然是帮助他们击败自己的祖国。
“陛下,但如此丰厚的条件,总是会让人们怀疑它的真实性!”
“不,你必须要考虑到一点,就是他们之所以开出这一条件,除了其正在面对的局势极为险亚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真正的计划是什么?除了利用我们去巩固政权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也许,他们认为,当我们为了获得条约实施的保障,而不得不卷入这场战争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军队势必将会进入俄国,到时候,他们就可以去鼓动我们的士兵,游说我们的军队,支持他们的思想,他们的革命,而这同样也会造成另一种可能,思想是可以传播的,而是那种人人平等、按需所得的思想也有煽动性的,毕竟,人人都想不劳而获!一但这一思想传播开,那么很有可能导致革命中国爆发,而根据“无祖国”的论点,这很有可能导致未来中国成为世界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世界革命帝国的组成部分,那样的话,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割让了!”
陛下的话让唐昭仪之觉后背冒出一阵冷汗,在中国爆发革命?难道这就是俄国人的目的?
“陛下,这是不是说,我们应该拒绝他们开出的条件?”
拒绝他们,必须要拒绝他们,因为这些人是包藏祸心的,而且这只是包裹着糖衣的穿肠毒药!
“不!”
摇摇头,唐浩然冷冷一笑。
“为什么要拒绝他们呢?我们不仅不应该拒绝他们,而且还应该和他们谈判,我们应该去索取更多土地、赔款,毕竟我们花了那么多的钱、死了那么多人,不可能只要西伯利亚的冰原和中亚的荒漠,我们需要更多……”
“陛下,为什么要这样……”
不待唐绍仪说完,唐浩然冷笑道。
“为什么不这样呢?这可以送上门来的机会啊!别忘了现在可是有两个俄罗斯!”(未完待续。)
第335章 帝国之屏(为新书求支持)
(新书艰难!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10月27日,从清晨时分开始,空气中突然充满了炮弹呼啸的尖叫声,剧烈的爆炸声在地平线上回响着,野战火炮发射的隆隆声以及重炮沉闷的怒吼声在天际间回响着。从俄国的近海要塞喀琅施塔得传来要塞大炮发出的遥远的回声,更是不断的撕破天空。短短的几十秒钟以后,地平线变成了一张火帘。
芬兰大公国这个俄罗斯帝国中仅有的自治区的边界在这一天开始在燃着烧。堆满雪的树枝飞向天空。冬日的晨曦下映照着石块、灰尘、泥土和农舍的碎块。弯弯曲曲的乡间道路变成了一块块土堆,仿佛大地裂开了,将这些道路都吞了进去。
随即是机枪的嗒嗒声以及芬兰人回击的枪声。
对于这一天,从芬兰人宣誓将继续效忠于沙皇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他们明白效忠沙皇不是没有代价的,但是绝大多数芬兰人都非常清楚,过去的,近百年的平定来自于沙皇的庇护,一但脱离了沙皇,那么芬兰将不得不面临战争,而相比于未知的独立和眼前在沙皇庇护下的富庶的生活,他们宁愿选择后者。
战争爆发了,一如他们意料之中。
在圣彼得堡,芬兰人成为了“可恶的暴君的走狗”,而在赫尔辛基,人们却激动的呐喊着。
为了上帝!
为了芬兰!
为了俄罗斯!
当然也是为了沙皇!每一个芬兰人都将会拿起武器!
相比于需要接受征召的俄罗斯人,实际上芬兰人并不需要服兵役,甚至可以说,这些芬兰人根本就没有战斗的经验,直到最近几年,芬兰人才“不得不服兵役”,但是这并不会对芬兰人造成多少影响——实际上,尽管芬兰人的生活是安宁而富足的,几乎所有的芬兰人在少年时间都会提着猎枪于森林中打猎,尽管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但在仓促的动员之后,这些加入俄罗斯帝**队的芬兰士兵,却是有着俄罗斯士兵所没有的经历,他们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接受军训,而且都体格良好。他们知道为什么而战——为了他们的家园!
也正因如此,他们打起仗来,才会显得凶猛、坚定,甚至有些狂热。而且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是精明的猎手和神枪手,不需要别人告诉他们何时扣动扳机,向哪个方向射击。这对于那些从圣彼得堡逃至芬兰的俄罗斯军官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素质如此优良的士兵,即便是哥萨克也无法与之相比。
尽管在圣彼得堡许多新兵因为不愿意上前线而加入革命,但那些曾宣誓效忠沙皇的军官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卷入革命,他们是沙皇的支持者,在沙皇逃至赫尔辛基之后,数以千计的军官躲过了暴乱士兵的杀害,逃到了赫尔辛基,与芬兰的士兵一起成为了军队的主力。
素质相对优良的军官和士兵,使得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变了味道,尽管相比于仓促动员起来的沙皇军队,革命者的军队兵力更为充实,但实际上,他们同样也是一群缺乏训练的工人,只是一群刚刚穿上军装的赤卫队。
至于作为革命的主力的军人,那些在圣彼得堡的革命中发挥重要的作的士兵,却几乎没有参加进攻,而当时圣彼得堡的军队却都是前线作战部队的后备营组成的,而这些后备部队的人员组成则主要是那些因负伤而送到后方现在伤愈的士兵和刚被征召入伍的农民。从军事角度说,这是一支涣散的、没有纪律性的、没有战斗力的军队。这使得他们比较容易受到革命宣传的影响,但之前的革命中,他们的发动主要不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是因为不愿离开“温暖的营房”、被整编成战斗部队并派往西伯利亚前线“送死”。他们随时准备抓住有可能使他们呆在首都安全的兵营里而避免上前线的任何机会。而且,根据同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协议,作为对他们在革命中态度的报答,他们将由于其特殊的“革命功勋”而不被调往前线。
也正因如此,实际上,现在用于进攻芬兰的数十万赤卫军,不过只是一群新兵罢了,也正因如此,在战斗刚一开始的时候,与其说是战斗,倒不是如说是一场屠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