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医匡九合 > 第342部分(第3页)

第342部分(第3页)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若是张力没有记错的话,满清在崇祯朝一共入关五次。第一次崇祯二年张力是木有办法,毕竟人还没有穿越过来。从第二次满清入关劫掠张力就开始拦截,破坏,最终让他们灰溜溜地返回沈阳。

为了大明百姓不受奴役,必须将建奴一直堵在辽东,直到他们灭亡的那一天,这就是张力所有行动的唯一解释。

一时间大厅里的气氛有些沉默,片刻之后,张力率先开口了:“元良,定国,以你们之见,现在我团山军该如何处置眼下的局势?”

高元良想听听李定国的意见,故而将目光投向了李定国,问道:“定国,你说说看?”

李定国点了点头,他先前意见考虑很久了,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他胸有成竹地道:“张大人,高都督,依属下之见,关内形势混乱,咱们团山军最好是坐观其变。”

张力眼睛深邃了起来,重复了一遍李定国的话:“坐观其变?”

顿了一顿,张力接着道:“定国,你继续说下去。”

然而出乎张力和高元良的预料,年纪轻轻的李定国竟然不肯接着往下说,而是沉默了起来。

张力顿时明白了李定国不开口的背后深意,于是自个儿也沉默了下来。

高元良虽然心思没有张力这么灵敏,但也只琢磨了一炷香时间,他也终于想明白了李定国的意思……

张大人最多将势力控制在山东一省,而没有无节制的扩充地盘,恐怕正是想站在大义的名分上。名义上张力自然还是大明的臣子,控制山东也勉强可以算是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可是,京师呢?

是要学赵匡胤,亦或者本朝太祖朱元璋么?

崇祯皇帝,又该如何处置?

恐怕子啊忠于大明朝的那一部分人眼里,张力便是活脱脱的“反贼”了吧?

为人上者,哪怕就是装,也得装出一副道德先生的模样,这样才符合士大夫阶层的期望,而后他们才会支持张力吧?

这些想法,在李定国和高元良脑子里挥之不去,眼下最好的局面,便是让大明朝被别的势力给灭亡,而不是团山军……(未完待续。)

第483章 亡明不由我

其实张力与高元良和李定国想的是一回事,那就是大明最好不要亡于自己的手中。

这个汉人统治的最后朝代,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张力实在有些难以接受亲手将他灭亡。

从历史上来说,明末的问题与汉末、唐末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要知道汉代和唐代乃是华夏民族最引以为傲的两个朝代。

由于满清的缘故有人对明朝极尽污蔑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实,只要细心比较,就会发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它和号称最强大的汉、唐相比,明朝亦毫无逊色。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是蒙古,而汉朝则是匈奴。有些人总是津津乐道于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汉高祖当年也被匈奴兵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汉朝去给单于老婆送礼,请她吹枕边风,这样才放了汉高祖一条生路;而明朝则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汉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则是御驾亲征五征蒙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仅仅适用于汉朝,而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辉煌。

与唐朝相比,唐初国力强盛,四海咸服。可中唐以后呢?安禄山叛兵和黄巢匪兵以及吐蕃蛮兵都曾攻入长安。可以比较的是,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弃都南逃蜀中。明朝则从未有过这种例子。

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是他后来说的“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

历史上崇祯皇帝情商实在堪忧,并不适合做一任皇帝。但遇到北京形势危急的时候,他也没有逃往南京,而是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算是做到了忠于朱明王朝的江山社稷。

说一个朝代行不行,那得看和谁比。后世有位名“虫年”的砖家叫兽津津乐道于明亡清兴xx年。拿康熙雍正与万历崇祯去比……他怎么不拿康熙、乾隆与朱元璋、朱棣去比呢?

要比也要比万历与咸丰,崇祯与宣统,这才公平。

清廷的咸丰皇帝致京城百姓于不顾两度仓狂逃离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仪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认贼作父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