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东方闪过一道金光,久违的太阳终于从天边升起,张弛一挥手,早就准备好的通讯兵们立时就对着话筒下达了命令:“进攻!重复,进攻!”
坦克驾驶员一踩油门,数十辆“谢尔曼”坦克就分成四个方向朝着被围得像是个铁桶一样的沈阳城压缩,后头则跟着一队队手里端着m1步枪脸上杀气腾腾的步兵,战场上的气氛霎时就出现了一个转折,由之前的混乱变成了整齐而肃杀。
已经出城的百姓和投诚的伪军看着这场景,都在暗暗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否则与这些杀人机器对阵,只怕一个冲锋就给打没了。
拿下外城很容易……那只有半米厚的外墙坦克只是轻轻一撞就轰然倒塌,里头正如投降的伪军所说已是一座空城。
当然,这其中还是有一些负伤的伪军和百姓零零落落躲在墙角里,战士们本着尽量不误伤一个自己人的原则,分出一队兵和汽车来用最快的速度把他们带了出去。
但这种情形随着战线往前推进而变得越来越困难。
原因是山下文远在望远镜里看到了中**队救助百姓的一幕,为了做最后的垂死挣扎,他当即就下令日本兵换上百姓的衣服抱着炸药包潜入外城的房舍里做好炸坦克的准备。
但山下文远把事情想简单了……
中国远征军是支一路从缅甸打过来的部队,在缅甸时他们也时常碰到日本人伪装成缅甸百姓甚至就有缅甸武装份子对中国部队不利的情况,所以他们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他们在确认安全之前,不会允许任何人哪怕是百姓打扮的人靠近坦克。
于是,那些伪装成百姓的日军更多的是在半途中就倒在了远征军战士的枪下。
半小时后,远征军就攻到了内城城墙附近……这半小时很大一部份是用于搜索外城的房屋,搜索确定没人之后就将他们一间间的爆破,特别坚固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建筑就派兵驻守。
这是保证远征军的后方不被敌人攻击的最基本的措施。
然后进攻部队花了十分钟的时间整顿了一下,接着就是万炮齐发……坦克炮、迫击炮、榴弹炮,一炮接着一炮的轰,从大连航母上赶来助战的轰炸机和战斗机也架入了战团,不断的俯冲将一枚枚炸弹和炮弹倾泻到日军所驻守的城墙上。
中**队火力优势已经完全抵销了日军地理上的优势,甚至还可以说日军的这种所谓的“地理优势”已经不成优势……
冷兵器时期的城墙虽然居高临下且坦克、步兵不可逾越,似乎是个很好的防护。
但是,驻守在城墙之上的日军同样也没有防护可言,那箭垛用来防冷兵器的箭矢还可以,但防火炮嘛,那就相形见拙了……坦克炮、榴弹炮等一炮轰上去,整个箭垛就像面粉一样碎开,而这碎开的碎石还会像弹片一样四处乱散,将城墙上的日军打得人仰马翻,迫击炮则是直接把炮弹打到城墙里头一片乱炸。
而一旦箭垛被击毁了,位于城墙上的日军就像靶子一样完全置于步枪、机枪的火力覆盖之下无处可躲。
这也是现代战争不再垒城墙的原因,就算垒城墙那也是构筑在地下的,比如号称世界最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就大多是地下工事。
至于像沈阳这种在地面上的城墙,那实际上就是消耗多少炮弹的问题……不管城墙有多厚,一炮接着一炮的打总有炸塌的时候。
所以,这种城也就只能欺负欺负那没有枪没有炮的游击队了,在中国远征军面前,那不过就是个摆设。(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三章 胜利
用火力将日军压制住后,坦克很快就“咯啦咯啦”的往城门开去……
城门是日军防守的重点,城墙上守不住,但城门外却可以用沙袋垒成战壕,将城门围成一圈,再有几队不怕死的日本兵在城门的拐角处抱着炸药炮准备炸坦克。
这要是能炸掉坦克,那无疑就是用坦克把城门给堵死了。
而且这也是很可能成功的,原因是坦克的火力只能打直线……当然,这只是日军这么认为的。
很快他们就知道这是个错误。
因为在他们坦克进来的时候,突然城门里就喷出了一条火龙,“腾”的一下就把整个城门包括其附近都烧着了……原来开上来的“谢尔曼”坦克是喷火坦克,这时的喷火坦克都装有一根假坦克炮,从外观上根本就分辩不出来。
要知道这时的“喷火坦克”使用的燃料已经是凝固汽油,这玩意是会随着火焰走的,一出城门口那燃剂就飞溅四射,躲在城门拐角处的日军一个没有防备当场就被点着了,于是全身着火大喊大叫……但谁也没办法救他,日军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领教过这种凝固汽油的厉害,这火越是扑大就烧得越旺,谁去救谁就陪着一起被烧死。
于是,那些被烧得无法忍受的日本兵,就只得拉燃怀里的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城墙另一头就传来一阵“轰轰”的爆炸声。
接着,等火焰快要熄灭的时候,坦克就“咯啦咯啦”的开了进去……这是穿过城门的策略,如果等火焰完全熄灭了再进去,日军就有可能再次安排好爆破小组了。
坦克一穿过城门,二话不说,环着城门处就又烧开了,而且还是一边烧一边转动炮塔,于是很快,城门外的一圈都陷入火焰中,霎时到处都是哭喊嚎叫的日军在火焰里乱跑乱跳,他们因为痛极了,所以一旦抓住东西就会死死的抱着不放,这就让火势波及到更外层的日军。
山下文远看着这一幕不由愣了……就算他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自己无法抵抗面前这支军队,但还是没想到自己的防御会如此不堪一击。这如果是对付其它的中**队,那至少还能让自己在城墙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