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日军还是不甘示弱,他们就算明知道失去了掷弹筒的掩护依旧嚎叫着朝前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这种做法还是相当明智的:掷弹筒被压了下去,而且敌人火力还这么强。那就意味着远距离作战很可能会吃亏,也就是说只有杀进敌阵与敌人绞杀在一起才能使敌人的迫击炮及火力优势无法发挥。
就比如说现在,日军只在刚才那一霎那就冲进了距离中**队防线五十米左右的距离,这时中**队手里的迫击炮就基本起不了作用了。日军就在这时再次朝中**队方向甩出一排手榴弹,之后就乘着手榴弹的烟雾及余威一声呐喊企图杀入中**队的防线。
这要是在以前,日军一般都能突入敌军阵中……敌我双方距离太近了,再加上又有手榴弹爆炸时的烟雾,敌人的步枪子弹根本就来不及挡住成群成群涌上前的日军,总会有几名日军成为漏网之鱼冲杀进去。而这几名突入敌阵的日军很快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他们所产生的混乱会掩护越来越多的日军杀入敌阵。
但这一回日军却发现他们并没有这么顺利,因为就在他们要冲进敌人阵地时。手榴弹的烟雾后却然传来一阵“嗒嗒嗒”的声音,随着这声音而来的就是密集的呈扇形扫射的子弹,他们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一个个被打倒在地……
这就是汤姆森冲锋枪,它的射程不远,只有两百米,在实战中它能在一百余米的距离上击中目标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它的优点是弹容量大射速快,一个弹匣三十发子弹而且更换起来十分快速所以很适合近战。
(注:汤姆森冲锋枪有二十发弹匣、三十发弹匣、五十发弹鼓、一百发弹鼓。但二十发弹匣弹容量太少,弹鼓太过沉重、更换时间长且容易卡壳,所以美式标准汤姆森冲锋枪一般使用三十发弹匣)
这汤姆森冲锋枪因为其发射时会发出像打字机一样“嗒嗒嗒”的声音。于是被美军称为芝加哥打字机。远征军的战士们则称之为“手提机枪”……这时的远征军战士根本就没有冲锋枪的慨念,只知道这玩意的射速跟机枪一样快,而又能提在手上发射,于是就起名为“手提机枪”。
这时的新一团每个班的班长都配一把汤姆森冲锋枪。它能够与伽兰德步枪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补:伽兰德步枪射程远但射速不快,汤姆森冲锋枪射程却射速快……这两种武器用于一个班被美军认为是最科学的搭配。
此时在冲锋枪、伽兰德及手榴弹的一阵乱打之下,日军就成片成片的倒在战士们阵地前……他们中有些距离战士们的防线只有一步之遥,他们被子弹击中时飞射出来的鲜血甚至都溅到战士们身上脸上。但就算是一步之遥也同样是没能杀进战士们的防线,也就是说战士们的火力堪堪能挡得住日军的冲击。
这让张弛也感到一阵阵心惊,原因中他并不认为日军会冲到这么近的距离。要知道此时战士们手里拿的可是“大八粒”,是半自动步枪,这种步枪再配上冲锋枪本应足够将日军消灭在冲锋的路上才对。
但想想又觉得这并不意外。
这不只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日军是以强悍著称的十八师团,更是因为这里是丛林……丛林中有许多树木、植被和葛滕,这些东西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八粒”射程远的优点,于是反而是射程近、射速快的汤姆森冲锋枪大放异彩!
最终日军的冲锋还是被打了下去。
虽然双方的伤亡完全不成比例:日军少说伤亡了六、七十人,而中**队则只有十余个被掷弹筒和流弹击中的轻伤。但张弛却觉得日军能在这种情况下打成这样,就足以证明眼前这支日军的战斗力不弱了。
于是在日军狼狈的拖着伤员撤下去的时候,张弛也同样下令部队往后撤退。(未完待续。)
第二十九章 十户保一人
这在日军眼里有些无法想像,中**队明明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撤退呢?!
而且这也不是中**队的风格,以往面对这种情况中**队要么就是逃跑要么就是与阵地共存亡,此时却是主动后撤百余米将阵地让了出来。
至少有一点日军是猜对了……这的确不是中**队的作战风格,而是美军的战术。
美军战术里有一句话,叫做能用炮弹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用人来解决,此时的张弛就是贯彻这个方针。
他带着部队后撤了百余米,于是与日军阵地间的距离就有五百多米,这已经超出了日军三八大盖及掷弹筒的射程,于是剩下的就是迫击炮的事了……后撤之后远征军的炮手很快就将迫击炮打得“轰轰”直响,一发接着一发的炮弹直往日军阵地轰。
炮弹不够?没关系,很快就有美军运输机朝指定位置空投了几百发炮弹和用于替换的迫击炮。
一开始炮手们用的还是延时引信的炮弹……这时由于头顶上到处都是树木的枝干,用即时引信很有可能打出去的炮弹撞到枝干就在头顶上爆炸,而使用延时引信却基本没有这个问题。当然,如果运气不好撞到枝干反弹回来那一样也会存在危险。
后来炮手们觉得这么打不过瘾,于是就让人爬上树去将枝干给砍空了……接着就将一发发即时引信的炮弹打向鬼子阵地。
这一来可就热闹了,即时引信的炮弹砸到日军阵地时也会碰到枝干,这就使得炮弹在日军头顶上方爆炸,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