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第11部分(第4页)

第11部分(第4页)

数罟音cù gǔ,细密的渔网。

洿池洼下的池子。洿,音wū。

斤斧头的一种。

丧死为死者治丧。丧,音sàng,动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谓狗猪牲畜吃人所吃的食物,执政者却不知道在此时加以约束制止。检,通“敛”,敛制,节制约束。

莩音piǎo,通“殍”,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岁收成,指凶岁。

罪归罪。

析论

梁惠王自以为尽心于国政,但是遗憾不能吸引人民的归附,因此向孟子请益。孟子并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巧妙运用梁惠王的好战,举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暗示梁惠王,如果只是在凶岁时才知道要移民移粟,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治标而不治本。治国必须得其道而行,方可收得成效,而此道就是“王道”。

孟子认为,王道始于使人民养生送死而无憾,孟子首先举了三件具体的事例: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三件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遵“时”养民。身为一国之君,岂会不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时之道,只是在战事频仍的战国时期,各方诸侯为了扩张领土,富国强兵,总是滥用民力,使民不以时,如何能不招致民怨?因此后文所说的“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也都是进一步强调“使民以时”的重要性。如果能彻底力行这些攸关民生大计之事,可使百姓富足,生活无虞;同时对于家人的身后之事,也能尽其所能地表达心意,充分展现中国人事死如事生及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

不过,光是仓廪丰足、使民养生送死而无憾的“富民”是不够的,那只是王道之治的第一步。孟子进一步提出,必须以礼义教化民心。这正是孔子主张庶而富之、富而教之的治国之道。《论语·子路》有一段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新浪读书独家首发)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以富民始,以教民终,“王道”才算完成。人民既能“仓廪实”,又能“知礼义”,国家还能不强盛吗?所以孟子说“然而未王者,未之有也”,正是此意。

孟子卷·论政治(9)

孟子在自陈王道始末之后,还是要对梁惠王讽谏一番。他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为例,说明如果人主以为老百姓饿死了,都是凶岁的缘故,不是自己的责任,这种没有反躬自省能力的人主,又如何能期待百姓来归附呢?这也回应了梁惠王一开始就提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问题。最后表面上是告诉梁惠王,只要他不再归罪于凶岁,天底下的人民自然会来归附;实际上是希望梁惠王懂得内省,力行王道仁政,以民为主,富民教民,如此方能成就王业。

(七)

邹①与鲁哄②。穆公③问曰:“吾有司④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⑤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⑥,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⑦实,府库⑧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⑨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⑩。’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下·一二)

章旨

孟子认为,在上位者要施行仁政,善待人民,人民才愿意为他赴难。

注释

①邹国名,位于今山东邹县一带。

②哄音hòng,交兵相斗。

③穆公邹国国君。

④有司古代官吏的通称。

⑤疾视怒目而视。

⑥老弱转乎沟壑年老和体弱的人民饿死,尸体被丢弃在田沟山涧中。转,弃。沟,田中沟。壑,音hè,山中涧。

⑦仓廪储藏谷物的地方。

⑧府库藏财货、兵甲的地方。

⑨慢轻忽政事。

⑩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从你身上做出来的,最后都会回报到你身上。

尤责怪。

析论

在上位者要施行仁政,人民才愿意为他效命尽忠。穆公问孟子,对于那些眼见有司为国捐躯,却冷眼旁观的人民,究竟杀还是不杀时,心里不解的是:有这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没有人民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呢?显然穆公并没有体悟其间的缘由。

孟子的回答,可以分解为三组相对关系:穆公与有司、穆公与人民、有司与人民。在古代,一般人民是无法直接上达天听的,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如果官员存心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