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还是淡淡的笑着,伸手往我脑后一指,“你看!”
我并没有回头,因为我已经从僧人脸上的表情看出我身后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倒是不知他这是个什么意思。
见我没有反应,僧人在我面前划了一个圆,问我,“这是什么?”
我略一思索,“空!”
“可是小僧刚才手上有动作……”
我毫不犹豫的回答,“依旧是空。”
僧人点了点头,脸上的笑容收敛了,“施主果然是个有慧根之人啊,小僧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大师请讲。”
“你背负着这许多,不累么?犹如刚才上山,你心事重重,就连下山的步伐也心事凌乱。施主有未想过放下偏执?”
我笑了,“大师方才一直在关注我?”
僧人不答,却用手指了指太阳穴,我恍然大悟,他是由我现在的状态推断我之前的状态,便老老实实的回答,“佛讲究兼济,而俗世讲究自达。兼济者自然无需偏执,且偏执为害,而自达者若没了偏执之心,又如何扶摇直上?大师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这……似乎对我却并不适用……”
这句简单的话我说到后边声音倒是逐渐高亢起来,颇有忿忿之感,说完我也颇有些悔意,毕竟人家是一番好意,我不想听似乎也不必如此直接的反驳。
不过那个僧人倒是不愠不恼,还是还以一笑,“施主看到倒是研读过佛经的。”
我听了不觉又有些傲气,“《金刚经》和《楞伽经》我到的确是有过一段时日的枕侧……”
僧人眉毛微挑,“哦,不知施主是否可讲讲,领会了这两本佛家经典有何精妙?”
第二卷 风卷云涌 第一百零一章 下棋偷步的小赖子
我略事思索,想起自己从前似乎还专门写过一篇关于这两本经书的读后感之类的文章,当时还发表在作协的内刊上,也为自己在作协里获得了几个年纪颇大的老师的青眼。
“现在也不是详谈的时刻,我简略总结一下,《金刚经》在小可看来,无非二字——放下;而《楞伽经》则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生有贪嗔喜怒悲五病,而五病之中对人体伤害最微者为喜病,既然做不到诸病皆除,何不用喜病代替其余四病?终日笑脸迎人倒也干净。”
僧人又笑了,伸手在我脑门上一点,“那么请问施主,那放下你可曾做到?那用喜病代替贪嗔怒悲你又可曾做到?”
我不假思索还以颜色,“适才大师才说何必偏执,此刻却似乎偏执于小可的心境了……”
僧人一愣,迅即顿了顿首,“好吧,原也知是如此结果。种其因报其果,确是小僧执念了,罪过罪过……”
我看了看时间,已经接近十二点了,估计这会儿王茜也该从庙中出来了,便对那名僧人合了个什,微微弯腰一揖然后说到,“如果大师没别的事情,我还有个朋友在寺门外等我,就先过去了。”
僧人笑了笑,从脖子上把他挂着的那串念珠摘了下来,“施主终究是与我佛有缘之人,俗家之中有此佛性的小僧还真是从未得见。相见即是有缘,小僧也别无可赠,这串念珠便赠与施主吧……这串念珠,跟随小僧也三十余载了。”
听到这话我倒是一愣,这僧人看上不过二十多岁,充其量也就跟我一般大,怎么却说那念珠跟了他三十多年?
“敢问大师贵庚?”
僧人大笑,“施主可是看着小僧像是二十多岁?实则小僧今年已然四十挂三了。”
还真是没想到,潜心修佛居然还有这样的好处。那天下那些爱美的女子也不用整天这个美容那个保养的了,都出家当尼姑,绝对青春常驻。
这个念头只是在心里转转,脸上不敢袒露分毫,我接过那串念珠,但是却有些为难,虽然我知道这是传说中开过光的好东西,但是一来我不信这个,二来我总不能挂着一串佛珠走街串巷吧?
僧人见我面露难色,拂拂袖说到,“施主也不必将此念珠全都挂在颈项之上,只取其中十八颗,穿成一串手珠,佩于手腕之上,想必总有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剩余之珠,施主至亲至爱之人也可转赠,算是小僧一片心意。”
我这才将那串念珠放进口袋之中,低头对那名僧人施了一礼,“多谢大师慷慨……”
我转身欲走,僧人又在我身后说到,“不知为何,小僧与施主总有似曾相识之感,或许有那么一日,小僧能与施主再度相见也为尽然。”
我停顿了下脚步,但是想了想,还是没有回头,大步向着寺前的草坪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