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这个原因,御史台三院将要被派出去的御史和皇城司那些将要下到地方的逻卒双方都铆足了劲,一定要办好这个差事。
当然,超过四十岁的考生,如果真有真才实学的话,赵煦也不是没有给他们留机会,稍后开始的制科就会将这些文化水平颇高的老文人尽收如到朝中。
博学鸿词并不是满清的创举,也不是赵煦个人的创举,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经开设了此科,而在大宋朝却的确是头一回。
当然,这还是出自蔡道的建议,不过,赵煦自己不肯承认罢了。
赵煦之后便会像唐朝那样,大兴制科,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注重进士科。
每晚三万名考生,光是拿着试卷就会觉得眼晕。
其实,在会试的时候,赵煦就已经派人将通过会试学子的名单和详细资料记录了下来,并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复核了一遍。毕竟,这是大宋朝,而不是后世,况且大宋朝也没有那么严格的户籍制度,考生如果想要篡改自己的年龄,不要太难。
因此,殿试的考卷就先要经过年龄这一关,这之后,剩下来的考卷其实就不多了。
当然,如果有人真的是天生老相,因此而被刷下来,也只能怪他倒霉。
不过,一个不超过四十岁的学子能够长成五六十岁的样子,这样的人恐怕也活不了太长的时间。
为此,张商英亲自拿出查出来的结果,去向赵煦求证。赵煦也没有隐瞒,向他的这个礼部尚书坦诚了这件事,而且,用的理由还是蔡道说得原版话。
张商英虽然在心里认同赵煦的说法,但是,他还是无法赞成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便向赵煦极谏道:“陛下,您说得这些的确是有道理,可是,这可就对那些一直都蹉跎于科举的士子非常的不公平,尤其是那些二十五到四十岁的学子。”
“张爱卿,所以啊,朕才会将殿试的考卷交给你们去复核的呀!毕竟考卷太多,就是朕难免也会有疏漏的地方,那些被刷下来的考卷中如果真的有经天纬地的大才,你们礼部的官员可以呈上来给朕,朕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啊!
对了,张爱卿,其实这些年龄比较大的学子,朕又不是真得就彻底就放弃他们了。稍后的制科,朕可是要比以往取更多的人啊!以后的制科不需要再由大臣引荐了,真要恢复汉唐时期的制科。比如今年,朕就先开设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这三个制科。张爱卿,你觉得如何呢?”
张商英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原因啊!
制科,又称为制举,始于先汉,在唐朝达到顶峰,可是,后来,却被唐文宗废除了。
宋承唐制,并没有恢复制举制度,不过,大臣却可以引荐,由皇帝亲自负责考试,因此,在大宋,制科又被成为特科。与韩琦齐名的那位大名鼎鼎的富弼本身也不是进士科出身,而是出身特科。
作为贡举制度的一种补充,在大宋却基本上被大臣把持,这当然是不符合皇权的利益的。
第538 重开汉唐制科
况且,这样也能很好的平衡年轻学子和年长学子们之间的利益。
没办法,张商英只好领了旨意,继续接着干活去了。
三日后,每天公布一张皇榜,张商英在回去和其他部堂大人商量过之后,只是更改了一两个赵煦却是疏漏的人选,其他的人选就不再变动。
绍圣二年虽然开了三榜,可是,也仅仅至招录了不到一千名进士。
因而此次落榜的学子人数非常多。
为了避免这些学子失望,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年轻学子,所以,赵煦专门殿试之前,便下诏,通过院试进京赶考的学子,凡是没有超过二十岁的,都可以免费进入太学,而超过二十岁,但不超过二十五岁的学子,则可以自费到太学里旁听。
不过,县令及县令以官员的子女则必须进入国子监学习,只有在国子监考试合格者,才能荫补官职。这一次,国子监并光是按照官员的品级,而是看其官职的重要性,像是军州的知县,品级不过九品,按照以往的惯例,是无法享受到荫补子女的殊荣的。
可是,这一次,赵煦虽然并没有专门提高一地最主要主官的待遇,却让他们享受这一殊荣。
当然,国子监虽然考核严格,但也也它的好处,进入国子监的学员可以不限年龄,也不限制学习时间。
不像太学,以后想要进入太学,先要看其家事和年龄,在查访其人品,最终被招录太学的也只能在太学中学习三至六年。
学习六年的是那些十五岁以下的学子,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