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奸臣世家 > 第194部分(第3页)

第194部分(第3页)

蔡道在运送这些投奔自己灾民的时候,是采取小规模,多频次的方法,加大力度迁徙以上四地的百姓。

对于这一点来说,大宋境内的河北诸路、山东诸路,以及辽国的幽州地区的地方官感觉并不是太明显,毕竟汉人的习惯还是重土轻迁,但凡是能够活下去的人家,谁又愿意离开故土呢?

所以,三地流失的百姓并不是太多。

可是,整个河东路,甚至包括河中府,都感到了寒冬将至了。

原因很简单,随着底层百姓逐渐流逝,地主们渐渐发现,他们自己的土地倒是多了起来,可是,整个河东路能够雇佣到的佃户却是越来越少,而且,成本也是越来越高。

那些有官府背景的世家大族还好一些,毕竟,即便少了那些佃户,他们还可以买通当地方的官府,利用各地的厢军来替自己家种地,虽然成本的确是比往年贵了不少,不过,因为之前蔡道建议宋神宗推广的那个藏富于民计划,这些大地主各个家中都有了很多耕牛,所以,需要的人力也就相应的会少一些,且耕种土地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可那些没有什么背景的中小地主和商人们可就苦了。能够招募到的佃户是越来越少,成本却每年都在激增,那些佃户也都突然学得精明了,根本就不会和地主们签下死契,或者超过三年的租约,甚至到了后来,有得佃户甚至会和主家一年一签。

而那些签了死契的佃户,更是干脆,他们举家都逃到了山中,连自己种的庄稼都不要了。

所以,随之时间的推移,整个河东路因为缺少足够的劳动力,因此而破产的中小地主越来越多,没有足够的佃户,田地越多,亏的越多。而在破产的人家当中,那些没有官身的人家就占了绝大多数。这是因为他们也要缴税的。

恶性循环之下,整个河东路和河中府,在范祖禹和他的继任者上任之后,税收额锐减,也导致这两个地方的官员在磨勘的时候,几乎都被评了下等。

xbqgxs

第392 这八年,蔡道都干了些什么3

。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恶性循环之下,整个河东路和河中府,在范祖禹和他的继任者上任之后,税收额锐减,也导致这两个地方的官员在磨勘的时候,几乎都被评了下等。

河东路只有一个州府出现了与之相反的情形,那就是府州。如今的府州,早就和当初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郑侠的折腾,整个山|西地区的交易汇集地渐渐从太原府转移到了府州城。这里面当然有蔡道的功劳,在他的影响之下,折克行的胆子也渐渐的打了起来,边贸生意本就赚钱,而且还是独门生意,那就更加赚钱了。河东路的商人见到有利可图,便蜂拥到了府州城中。

有蔡道从旁指导,折家当然不会做亏本买卖。他们在蔡道的建议之下,专门把南城门附近的地方整体扩建为成商业区,地皮和房屋都紧紧攥在自己的手中。这些商铺只租不卖,而且,租用商铺的价格每年都在递增。

开始的时候,一些世家大族的管事到这里碰了钉子,他们既自然不愿意花大价钱去租一个商铺,又不愿意落后于人,失去了这个发财的好机会。

这些世家大族们哪里受过这样的气,便合起伙来,一状将府州折家告到了郑侠那里。郑侠正愁着找不到可以宣泄的地方,便以折家勾结西夏,贩卖禁运品给西夏国为借口,彻查折家。可是,人家折家这次根本就不鸟郑侠的命令。

折家在边境上突然做起了生意,可交易的目标既不是辽国人,也不是西夏人,而是鞑靼人。这些游牧民族根本没有和大宋国接壤,又谈何私通敌国呢?

何况,那些商铺白纸黑字全都是折家的产业,只租不卖又不违反大宋朝的法律。

难道,郑侠这个河东路转运使、太原府知府就能够无视法律,夺人钱财了。

郑侠的弹章和折克行自辩的奏折都到了文彦博和吕公著手中,两人商议整整一夜之后,不得不下令让郑侠这个转运使‘应该以稳定地方为上’。

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你郑侠自从当上了这个河东路转运使、太原府知府之后,给他们闯的祸已经够多了。如今还无端端去招惹折家。

那个时候,太皇太后的确是因为信重司马光,也对他们两个信重有加。不过,那不代表高滔滔就会像对司马光那样,对他们两个也是言听计从。

折家替大宋国保卫边疆也就超过百年了。折家人的忠勇之心,大宋朝廷的皇帝自然十分清楚。如果让高滔滔在折克行和郑侠二人当中选择的话,高滔滔一定会选择相信折克行。郑侠虽然是文官,可是,这个家伙在河北诸路以及河东路做得事情,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若是以往,郑侠不是没有手段辖制折家。在大宋朝,文官管辖武官最有效的东西——粮食。

没错,就是粮食。府州地处边境,又不是重要的产量地,而且拥有不少的士兵,自然少不了粮食。历任的河东路转运使都是用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