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的确是像蔡道估计的那样,吕大防到了汜水关之后,便严密地控制的手下的禁军,让其不得随意出关,更不得扰民,他亲自从禁军当中挑了一些良善之辈,派自己的亲信率领这些自己挑出来的士兵到饥民当中稳定局面,发放救济粮。
这个时候,文彦博和吕公著自然不会拖吕大防的后腿,他们二人尽心尽力地将汴梁城府库之内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汜水关。
由于,少了地方官府的层层盘剥,这一次放粮,效果惊人。因为吕大防的严防死守,一再申明军纪,而具体操办的人多事吕大防自己的幕僚,并没有一个文官参与,所以,事后调查,汴梁城派拨到汜水关的粮食,九成九都送到了这些饥民的手中。
整个冬天,在汜水关前,除了一些老弱因为严寒的原因病故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apltiapgt
之外,其他的饥民没有一个是因为饥饿而死的。
这在古代政府历次的救灾当中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吕大防的这次救灾,如果和熙宁七年,王安石亲自组织的那次救灾相比,还是略有不如的。可是,比起元丰六年以后,郑侠到各个地方救灾,特别是河北诸路蝗灾救灾的结果来看。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富有盛誉的郑侠到了河北的时候,其救灾的结果,不但让那里的百姓饿死了四成左右,还留下了非常的大的隐患——保甲叛乱。
贤明与昏庸,对比起来是如此的分明。
熙宁七年那次旱灾,之所以说王安石比文彦博和吕公著做得好,有两个原因。
第一、经过这么多年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并未获得多么大的成功,却为宋神宗的府库内积攒下了极为充足的粮食以及财帛。这也是那些遭受到旱灾而流离失所难民们赶往汴梁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库和内库的充盈,让继位之初看着空荡荡能遛马的国库和内库的宋神宗心中大定,这也就是他敢于罢免王安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也难怪有人评论这一对君臣是,聚敛之君和聚敛之臣。
这也也就导致了王安石变法最后的结果和王安石本人最初的愿景从根本上背道而驰。新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做到了‘富国强兵’,可是,其付出的代价却是坑苦了整个大宋那些良善的百姓。
第二、王安石在知道流民动向的时候,并未按照以往的惯例,让沿途的地方官设卡拦阻那些逃难的灾民,而且,变法派的那些地方官大部分都尽职尽责的拿出一些粮食礼送这些灾民出境。
郑侠所画的那些流民图,只不过描述的是那些保守派系地方官员境内的惨状,这些官员就是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灾民饿死在自己的境内,却始终无动于衷。
而这一次,大雪导致河东路各个州府县之间几乎全都失去了联系,这些地方官一个个谨守门户,他们如今自顾尚且不暇,又如何还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逃灾的饥民呢?
所以,这一次在从河东路逃难到风陵渡口这段路上,死去的老弱病非常多。如果不是蔡道在风陵渡两岸处给这些灾各民提供了一顿饭的话,死去的人会更多。
可是,这一次,蔡道为整个河东路所做的事情,也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
做了好事,却无人知道,也无法让人知道,可知蔡道如今有多么郁闷。
‘万家生佛’这顶高帽子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吕大防的头上。
至于一直尽心尽力在后方给吕大防运送救灾粮食的两位宰辅,自然被人忽略了。罪魁祸首虽然是郑侠,可是河东路的百姓们如今都知道了,文彦博是介休人,可是,郑侠那个灾星就是他和吕公著派去的。
没有郑侠郑灾星这个因,又如何有这些灾民流离失所这果呢?
对于吕大防的这次就在,蔡道自己以及他手下的七色领组织都没有做什么多余的动作。此次的大雪灾中,他和他的这些手下们在暗中做了这么的事情,其实,也无非为了让更多的河东路饥民们尽可能多的活下去。
不过,蔡道却不会让呆在太原城里的郑侠好过。
xbqgxs
第372 新流民图1
不过,蔡道也并没有因此而闲下来,他想出了一个非常绝妙的主意,可以让窝在太原城里的郑侠和汴梁城里的文彦博与吕公著都过不好这个冬天。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就这样,在吕大防志得意满救助饥民的时候,不知从哪一天起,一套连环画在汜水关前饥民的营地,河东路的各个州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