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求你们赶快接收新兵,消化解放战士,组织上得以充实加强。
至于利用空隙如何整训,另有要求。
力求抓紧时间,突击薄弱环节,尤其是土工作业,要学会筑工事,围困并歼灭敌人。
看谁最顽强,谁就能胜利。
这是一次有关中国命运,革命转折的大决战,包括我在内都要下决心:只能打胜,为了胜利不顾一切。
像陈毅司令员指示的那样:现在同敌人拼,对我最有利,错过了这个良机,子子孙孙会抱怨我们的。
攻克宿县,实现了刘伯承斩断敌人中枢的战略构思,打到了敌人致命点,造成了对徐州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截断了他们南逃的退路。
国民党报刊《新闻天地》(第五十三期)不得不承认:“###这一动作,一是截断徐州向南惟一的补给线,二则牵制徐州方面的孙元良、邱清泉两兵团,使国军不能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解决东翼###。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阻止黄维兵团北进。”
攻下宿县为淮海决战创造了良好的局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钟山掌教硕果累累(1)
决心办教育1950年10月,华北军政大学副教育长陶汉章奉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派遣,到重庆北碚,见到了当时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递上毛泽东、朱德的亲笔信。
信中内容是:中共中央批准了刘伯承的要求,决定委派刘伯承去办学,从教育与训练上更好地完成人民解放军向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让他把西南的工作移交给邓小平、贺龙负责,尽快到北京领导筹建陆军大学。
刘伯承看完信,高兴地说:“古语说得好,‘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啊!请你转告中央和聂老总,我把这里的工作给小平同志和贺龙同志交代一下就走,不久即可到京复命。”
“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是刘伯承的一贯主张,刘伯承很坦率地向战友表示:“我年纪老了,跑不动了,还当啥子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我已经当过四次了,总没有当好嘛!这次就不要再去当喽。
我还是去办学校,搞教育,当教书先生吧!”10月27日,一架客机徐徐降落在北京西郊飞机场的跑道上。
刘伯承步出机舱,朱总司令热情地向他挥手,他快步走下舷梯,两位大军事家的手紧握到了一起。
三谈定方针刘伯承到了北京,便投入领导陆军大学筹委会的紧张工作。
首先要确定校址,刘伯承偕军训部长等人实地察看了石景山地区和西北郊圆明园遗址,觉得前者投资过大,国力有困难,后者是历史要地,应是教育国人认识帝国主义的侵华史迹,都不适宜。
他考虑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兴建一个大型的军事学院要花很多钱。
但为了培养懂得现代战争的干部以支援朝鲜战场,就得早日开学。
他建议:为了减轻人民负担,陆大的校址暂时不动工兴建,先找一个马上可以办学的地方把学校办起来再说。
筹委会的同志赞同这个主张。
依据省钱又能马上开学的两条原则,南京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地方大,设备齐全,把陆大设在南京最为理想。
筹委会同意,中央也批准这个建议。
周恩来非常关心陆大的问题,他三次会见了刘伯承和陆大筹委会成员,传达了毛泽东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