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是辽东人,兄弟子侄亲戚,世代为明守边,在关宁一带明军中,有着一呼百诺的号如力。
那一回,皇太极使反间计,诱使崇祯皇帝将守边大将、那个让努尔哈赤抱恨终生的袁崇焕活剐了。祖大寿恨皇帝不公,错杀忠良,于是带着自己的人马回到锦州。皇太极一直想招降他,可他却仍不改初衷,且屡次打败清军。
后来,皇太极探听到祖大寿的家族的居住地,将他的兄弟、子侄全部请到盛京,可祖大寿仍然无动于衷,直到他驻军大凌河,被皇太极包围后,粮尽援绝。在众将都投降后,祖大寿才终于同意投降。
他在拜见皇太极时,皇太极将御服黑狐帽、貂裘赐他,且对他慰勉有加,他提出要回锦州招降余部,皇太极不假思索便同意了,可他一回到锦州,却又改变主意,且在皇太极率兵攻锦州时,亲发红衣大炮轰击,几乎要了皇太极的命。
直到后来松辽大捷,连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也被俘了,困守锦州的祖大寿已走投无路,才出城投降。
皇太极的左右,都对祖大寿恨之入骨,纷纷向皇太极进言,说此人反复无常,心狠手辣,今日穷途末路才降,只怕有机会他又会跑。可皇太极却宽容地笑了,他对祖大寿说:将军不必介怀,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这以后他对祖大寿宠信有加。这一举动,使得祖大寿痛哭流涕,终于死心塌地降清了。
这以后,皇太极又数次深入关内,锁喉、刺心,几次杀得明军毫无招架之功。
眼下,哥哥皇太极如日中天之年,却赍志而没了。多尔衮明白,父兄那灭明的千斤重担,义不容辞地落到了自己的肩上。国丧之期,面对才六岁的侄儿、新皇帝福临,他记起哥哥皇太极的临终遗言,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关内的形势。
第67节:3 十七年前的故事(1)
3 十七年前的故事
“十四哥,新年大吉!”
范文程刚离开睿王府,豫王多铎和英王阿济格就笑盈盈地走了进来,豫王先开口跟他拜年,长他六岁的哥哥阿济格,也跟着向他拱手说:
“十四弟,恭喜恭喜!”
阿济格、多铎和多尔衮是一母所生的兄弟,他们自知才干不如多尔衮,母亲死后,他们兄弟团结得很紧,且事事都听多尔衮主张。
多尔衮一见他们,不由高兴,他深有歉意地望着阿济格说:“十二哥,小弟尚未跟你拜年,你倒先来了,这多叫人不好意思啊。”
说着,连忙把两个兄弟让到热坑头上坐了,指着矮几上的干果说:“兄弟,尝尝。”
阿济格大度地笑了笑,接续他先前的话头说:“这有什么,兄弟之间,还分什么先后的。你是个大忙人,不比我们,不打仗就一身发胀,闲得只能看人唱秧歌,枯燥得很。”
一提到打仗,年轻的多铎就来劲了,他大声说:“哥,李自成已占了西安,据我看,他早晚要打过黄河了;崇祯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北京城早晚是守不住了,我们还不动手,只怕会让流寇占了先。”
“时机并不成熟啊。”多尔衮不由又想起了刚才的卦辞,他拍着多铎的肩,却望着阿济格说,“十二哥,汉人有句成语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阿济格一听,立刻明白多尔衮何所指,不由点头,说了一句满人的歇后语:“是的,我看那个人是雪埋颟伊'木制神像'——早晚会露相的。”
多铎不明白两个哥哥在打什么哑谜,他一会望望多尔衮,一会望望阿济格,好半天才猜测说:“你们说的那个人——是豪格?”
多尔衮和阿济格不由相视一笑,多尔衮说:“兄弟,你终于明白了,你说,他不正想做我们身后的黄雀吗?”
多尔衮舍汗位不与皇太极争,对流言嗤之以鼻,是缘于对皇太极的崇拜,是缘于皇太极对他的爱护;皇太极终其一生,对他这个弟弟也尽了做哥哥的义务。这是爱新觉罗氏不致内乱的根本原因,也是大清国臣民的福祉。
然后,皇太极身后,家庭内部的矛盾却像酝酿已久的火山,突然之间,喷薄而出了——这就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对帝位的觊觎。
比较起来,努尔哈赤六十八岁崩于靉鸡堡那是寿终正寝,而皇太极却是未尽天年——他死时才五十二岁,正所谓春秋鼎盛。
皇太极之死,在后世文人墨客的笔下,说成是因痛悼心爱的宸妃:博尔济吉特氏伤心过度而成疾。其实,戏剧也罢,小说也罢,“情”字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你想,一个皇帝,为一个心爱的女人而伤心死,这本身便是一个好题材,现成的就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