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祯当下便将日本“唐船风说书”制度,大清海军对日本的威胁,日本的野心和自己的担忧细细说了一遍。
康熙听后,半晌默然不语,倭子国对大清历来是报着敌视的态度,也曾支助过江南的反清势力,大清入主中原数十年,他们也不肯称臣纳贡,着实顽劣。因为重视与日贸易,特别是日本的铜材,他于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四十二年,两次秘密谴人出访倭子国,以期能够改变两国僵持的现状,都遭到倭子国强硬的拒绝,他为此亦是极为恼怒。
老十四要扬威倭子国,毁其所有造船厂,逼迫其开关称臣,康熙自然是大力赞成,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他总觉得老十四有小题大做的嫌疑,这背后是不是另有原因?有必要在这节骨眼上对禁海闭关的小小倭子国大动干戈?
默想了半晌,康熙也未能理出个头绪来,想不出胤祯打倭子国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私意,他不由暗忖自己想的太多了,或许老十四只是出于小心或者是想让海军练练手,不登陆,仅是在江户叩关,也不存在什么损失,好处却是显而易见,何乐而不为?
想到这里,康熙沉吟着道:“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不识大体,鼠目寸光,与未开化之土著无异,既是要打,可与南洋土著同例,无须对其有稍许好颜色,不过,不能因此而耽搁远征欧洲之行程。”
倭子国,好称谓,康熙竟然毫不掩饰对日本的痛恨,竟然将之与南洋土著同例,胤祯不由大喜,忙躬身道:“儿臣谨尊圣谕。”
胤祥却是生怕康熙不同意,待听的他对日本如此憎恨,不由大为不解,何以康熙、老十四两人都对日本如此憎恨?
康熙微微颌首,含笑道:“跪安吧,明日随班觐见。”
出了畅春园,胤祯还在奇怪,远征美洲六月便将启航,何以康熙闭口不谈分封之事,难道已经定下了分封人选?
胤禄却是紧赶两步与胤祯并肩而行,问道:“十四哥,此次征倭子国,是否找个什么借口,在京报上刊登一下,也好师出有名。”
“不错嘛,十六弟也开始知道未雨绸缪了。”胤祥笑着调侃道。
胤祯却是轻笑道:“何须多费手脚,待海军逼迫倭子国称臣纳贡,增开贸易关口,再大肆宣传不迟,再说了,倭子国有“唐船风说书”制度,京报上这一宣传,岂不是给他们通风报信?”
胤禄没料道,一开口竟然就出了个馊主意,顿时一脸讪讪的表情,赫然道:“十六思虑不周,让十四哥见笑了。”
“有什么见笑的。”胤祯含笑道:“似你这年纪,十四哥也尽出馊主意,多磨练一番就好了。”
胤祥却停住了脚步道:“十四弟,这些个商人都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辈,能向倭子国出卖消息,也能向欧洲诸国出卖消息,可有法子防范?”
………【第449章 刻意引导】………
提到这个话题,胤祯亦甚感无奈,虽然大清入主中原已经七十余载,经过顺治、康熙两代君王朝乾夕惕,耗尽心血的夙夜求治,可是对大清有归属感和荣誉感的,估计就只有数百万享受特权待遇的满人。
一众百姓、商人、缙绅甚至有不少士子对大清都没归属感和荣誉感,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商人爱国,那纯属痴心妄想,他们怕是连国家和民族的概念都还没有。
这事不能急,得慢慢来,得通过不断的侵略为商人和百姓带来实打实的好处,得逐渐允许商人缙绅将触角伸入官场,这样,他们才会对大清有归属感,另一方面,得逐渐在京报上刊登文章慢慢引导甚至是洗脑,让他们产生国家的概念。
胤祯瞥了胤祥、胤禄一眼,二人日后都可能是自己的得力臂助,倒是可以借这个机会引导一下,想到这里,他索性停下脚步道:“十三哥这个提议很好,不过,您想过没有,那些商人为何会出卖大清的消息?”
“自然是为利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他们远渡倭子国,不就是冲着利去的?”胤祥不以为然的道。
胤祯又看向胤禄,道:“十六弟如何想的?”
胤禄才迟疑着道:“十四哥,唯利是图是商人本性,再说,估计也没人意识到他们是在出卖消息。”
胤祯点了点头,又问道:“若是‘四大恒’的掌柜郑世昌去了倭子国,你们说,他会否出卖他所知道的情况?”
二人听的都是一楞,沉吟半晌,胤祥才道:“不会,郑世昌的家族利益跟大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岂会出卖消息给倭子国?”
“好,再问你们一个问题。”胤祯接着道:“如果,欧洲各国打到天津来了,不烧杀抢掳百姓,只打八旗绿营,老百姓会拼死反抗吗?”
不涉老百姓的利益,他们会拼死反抗吗?满族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