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他在兵学院待的久,多少也受到了一些影响,舆图看过不少,所以写起来,也不算言之无物。
李承乾思索良久,终于开始流畅落笔。
李复在一边看着,看着李承乾写下,治理西州,虽不能单纯靠靠武力威慑和行政命令,但是驻扎守军,是十分必要的。
毕竟,周遭小国,还是要震慑的。
至于什么尊奉天可汗的事儿,李承乾提都没提。
都尊奉天可汗了,还敢封锁贡道,这属于打脸,让自家阿耶脸上无光,奏章里还提?那不是找不自在吗?
以前说过,谏言这事儿,虽然要学魏大夫,但是也不能完全学。
李承乾深得其髓。
不错。
李复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尊重民俗,在武力的基础上推行教化。。。。。。
李承乾琢磨着,这就跟孔夫子一样。。。。。。。
以当地有威望者胁从治理,就像是岭南冯家一样,前提是,一定要对大唐忠心耿耿。
果然,很多事情,都是有迹可循的。
越是写,李承乾的心里就越是通透。
保护商路,东西方商旅来往密切,商业繁荣,带动经济。
利益才是驱使人的第一动力。
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简单直接了。
李承乾的奏章通篇下来,都是“融”与“导”。
治理地方就像是治水一样,堵不如疏。
梳理好了,一切自然就通畅了。
李承乾洋洋洒洒写了许多。
三个孩子三份奏章,三种不同的风格和侧重点。
即便是在庄子上,也没有忘记他们身为皇子应该担当的责任,尤其是李承乾。
李承乾实际上跟李世民一样,说是到庄子上避暑,但是每天也有每天要完成的事情,每日不曾懈怠。
李复没有过多的打扰他们,看了一会儿之后,就坐在一边看书喝茶。
通过这三份奏章,李复似乎也看到了将来他们仨要走的路。
李承乾继承皇业,总领乾坤。
李泰和李恪,都是治理一方的好手,只是一个侧重于农业,将来就藩南方或者是洛阳周围,都大有可为。
而李恪,如今看来,对兵事很感兴趣,或许也是受了兵学院的影响,他的封地,可以靠近边关,做一个塞王。
别说什么历史的前车之鉴,即便是有前车之鉴,皇帝跟自己儿子的感情,仍旧是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