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公府呈拜帖。"老管家恭敬地将拜匣递给门房。
门房接过沉甸甸的拜匣,恭恭敬敬地回了礼,请管家到宅内门房处喝口热茶,稍作休息。
李复正在吃早饭,老周将拜帖送到了李复的手里。
那匣子里,除却拜帖之外,还有一份礼单。
李复看过拜帖,看过礼单,眉梢微挑:“这位应国公,好大的手笔啊。”
若说单纯只是为了女儿去书院上学,可不至于如此。
在人精堆里混久了,即便是个普通人,也学着聪明了,更何况,李复本身就不是什么蠢人。
礼单上罗列的物件看得老周也是眉头紧皱。
身为王府的官家,看东西自然不能只看表面。
“郎君,应国公这份礼单,可不轻。”
“看上去不像是单纯的给咱们府上送年礼,又或者是给武家的小娘子送束修,更像是。。。。。。。。。”
李复看了老周一眼。
“有话就说,在自家说话还说一半留一半的,咋?还要我请你啊。”李复调笑着。
老周连连摆手称不敢。
“更像是要与泾阳王府之间,建立一些关系,这份重礼,是路引。”老周说道:“武家在长安,依靠的是太上皇,现在太上皇不管朝堂之事了,武家商贾出身,在长安城,没有什么根基,整个武家,除了应国公武士彠之外,再无人在朝中为官,可以说,整个国公府,全都系于武士彠一人之身。”
“他这次来长安述职,从眼下他的行动来看,他是想要在长安疏通一些关系,好让应国公府将来在长安,逐渐扎根。”
所谓的扎根,并不只是说,家住在长安就可以了。
官场,勋贵,他想进这个圈子,想要继续在长安风光下去,甚至想着,荫蔽后人。
所谓世家,往上数个十几代,谁还不是个草根出身?
最出名的不就是弘农杨氏,从杨喜封侯开始冒头。
杨喜封侯之前,不也是军中的一个大头兵?
比起当年的杨家,武家的起点不知道要高多少呢。
就是商人的这个身份,让已经传承了这么多年的那些世家,看不起。
李复也猜到了,那些世家看不起武家,所以武家,往泾阳王府靠了。
毕竟泾阳王府的背后,是太上皇,是陛下,还有个太子呢。
不愧是商人,这里头的门道,算的明明白白。
权衡利弊之下,走了条相对来说,最容易的路。
"血玉璧、荆州田契、西域良驹。。。。。。挺有钱。”李复笑了笑。
王府的资产也不少,但是李复可没有像长安城里的那些勋贵们那么会享受。
当了那么久的山炮,一下子给他整细致了,还不得慢慢适应?
穷的时候,想象着,有钱之后,要点四个。
一个揉肩,一个捏脚,一个按背,一个专门听自己吹牛逼。
什么吉祥村,田家岭。
什么大马小马许西街。
什么吉原飞田代代木,北心地,心斋桥,神户福原泡泡浴。
不懂,都不懂,你们说,反正我听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