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德明招呼着李复到炕上坐。
又让仆从将这些书册都挪到一边靠墙的桌子上,腾出空来,把盛着酥肉饼的盘子放在了桌子上。
李复脱下大氅,交给仆从,自己也脱鞋上炕。
让伍良业自己去书院食堂觅食去,他要暂且留在这里,等午饭过后,再来寻他。
一杯热茶下肚,身上的暖意也逐渐上来了。
“今天去了工坊那边,给工人们发年礼了,溜达着溜达着,就想起书院了,顺道也就过来了,今天不过来的话,怕是年前就没有什么合适的机会,咱们再坐在一块了。”
陆德明抚须笑道:“是啊,书院的事情也不少呢,不过,我们两个老家伙,忙的少。”
书院里的其他先生们,才是整个书院的中流砥柱,繁杂的事务,都是他们在安排,尤其是假期里,学生们的课业,要安排的详细一些,不能在书院里学了,回去过个年,放纵了一阵子,回来就给忘了。
寒暄过后,李复也说起了正经事。
“年后十八开学,书院要来一位女学生。”李复说道:“原本我也不想打破书院的规矩,但是,太上皇亲自来信说起这事,我也不能拒绝。”
哪怕是李二凤说,李复也照样会让关系户等到明年夏天参加入学考试。
可太上皇,他说什么,李复一定会照做的。
“女学生?谁家的娃娃,竟然能请太上皇为他说情。”颜思鲁面露好奇。
李复捧着热茶,指尖在杯沿轻轻摩挲:"是应国公武士彠家的女儿,只听说今年才九岁,能写一手好字。"
“在利州做都督的应国公武士彠?”陆德明闻言,眉头微挑。
"正是。"李复点头,"太上皇说,这孩子天资聪颖,若拘于闺阁实在可惜,故而武士彠想她送来书院读书,就求到了太上皇那里。"
“太上皇与应国公是旧识,情谊深厚,因此,太上皇也就答应了,才有了一封书信送到庄子上的事。”
“此事,我需得跟两位提前打声招呼,等转过年来,也好让书院里的先生们安排。”
“现在书院里的女学生情况如何?”
陆德明笑道:“读书方面,她们可不比男儿差,而且,仔细说来,她们都是能坐得住的,不像有些孩子,聪明是聪明,活脱脱的皮猴子。”
说这话的时候,陆德明的脸上也是带着慈爱的笑容。
都是孩子,孩子的天性如此,课堂上多加管束就是了,其余时候,倒也不能过于苛责他们。
颜思鲁和陆德明两人,都不曾觉得应国公家的女儿要来书院读书会是什么稀奇事。
有的女娃娃,是在家里请了夫子,教导她读书写字的。
大户人家的女儿,是要读书明理的。
什么绣花女工,当个爱好倒是可以,真本事,还是要学的。
想想应国公家现如今的情况,将女儿送到长安城附近的书院来读书,也就不稀奇了。
他转过年去,还要回到地方上去任职呢。
妻女留在长安,是好事。
长安城有个什么风吹草动的,两口子之间通信,就什么都知道了。
就比如说今年冬天,长安城可是发生了不少事情,若是武士彠不回长安述职,恐怕是要等到明年,朝廷的新政令推到地方上,他才能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