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经商,走四方。
●开门七件事,件件连着商。
●民安物阜,商安货通。
●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家有万贯,不如开店。
●士农工商,买卖为纲。
●经商不懂行,瞎子撞南墙。
●不懂生意经,买卖做不通。
……
在《吕氏春秋》通篇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中,有许多道理也适用于商界。下面笔者略举数例——
二、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
俗话说:在商言利。
商人不言利、不逐利,就不是商人了。
但是,商人逐利,也应有道。
《吕氏春秋·慎大览》云:“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
说明高明的商人,是善于投资、善于让利的。为了更大的利益,有时可以放弃暂时的或微小的利益。吕不韦在子楚身上的投资,便是去小利、得大利的经典实践。
春秋时,范蠡泛舟五湖经商致富,曾多次散财救助贫困朋友和家乡父老,即《史记》中所谓“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有意思的是,范蠡并未因乐善好施而影响他积聚财富,反而“三致千金”。这倒应了《吕氏春秋》里的话:“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或许,这是上天对“富好行其德者”的报偿。
更为可贵的是,《吕氏春秋》提出了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观点。
《吕氏春秋·恃君览》云:“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
经国巨贾吕不韦(19)
这种计利要为天下的长远利益着想的观点,虽然是针对“天下之士”讲的,对商人也同样适用。
商人只知赚钱,充其量是一个赚钱的工具,殊不足取。成功的商人、高明的商人,都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既为自己的切身利益着想,也为国家和百姓着想。
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应该有各自的精神追求,没有哪一个人甘愿吃吃喝喝地度过一生。
胡雪岩曾说:“商人荣枯,系于国运。国泰则民安,民安则市盛。是故,有德之商,多好行其德。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是为鸿商大贾也。”
可贵的是,中国商人自古便有报效国家的传统。春秋时期,秦国派兵###郑国,郑国商人弦高贩牛行至黎阳津,得知秦国大军即将偷袭郑国的消息后,立即派人星夜回郑国报信,自己则选肥牛二十头,冒充是郑国的使臣,拦住正在前往郑国的秦兵,声称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犒劳”秦军。秦将孟明闻言大惊,说:“吾师千里远涉,正以出郑人之不意,可以得志。今郑人已知吾出军之日,其为备也久矣。攻之则城固而难克,围之则兵少而无继。”遂打消了袭郑之谋,转而偷袭滑国。
这位为了自己祖国的安全,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献牛秦师的弦高,可谓最早的“爱国商人”了。事实上,每到国家危亡关头,中国商人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胡雪岩就深谙“商人荣枯,系于国运”的道理。在湘军攻打太平军盘据的杭州城时,他买米十万石送给湘军做军粮,并筹措白银十万两劳军,要求湘军攻下杭州后不要伤害杭州的老百姓。清军占领杭州后,清军和浙江人都感念胡雪岩的恩德,将大量银两存入胡雪岩的钱庄。多财善贾,胡雪岩凭借雄厚的资本从事贸易,不几年便赢利逾千万。
据《清史稿·食货志》载,每有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