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 > 第69部分(第5页)

第69部分(第5页)

进冲力背道而驰。文学进化论的概念不但是胡适的特点,也为这激进的一代

中许多人所拥护,它是他们对未来看法和西化倾向的直接表现,他们认为必

须用西方观念来取代旧传统,才能将中国转变成现代国家。甚至连反对派也

不反对变革;他们只不过反对某些过火行为。他们在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的最

弱的一环,就是他们看不起和不信任白话文。他们担心口语变化太快,因而

不适宜作为“经典”著作或文学杰作的语言,因为它们是永恒的,至少应能

为后世所理解。白话文的倡导者和反对者似乎都不曾认识到,最后在五四文

学中形成的“国语”是一种口语、欧化句法和古代典故的混合物。保守的评

论家们忧虑得不是地方,因为文学中使用白话并不一定会降低质量;而且这

种忧虑也太早了,因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学到 30 年代又遭到像瞿秋白这样的

左翼评论家的抨击,认为它是披着现代外衣的贵族精英主义。

新作家的出现

文学革命的破坏任务虽然遭到一些软弱的敌人的零星抵抗,还是很容易

地就完成了,它的建设阶段却是更困难的。

中国的“新青年”们对文学革命立即作出的热烈响应,也许超出了这一

运动领袖们的梦想。几年之内,新文学杂志有如雨后春笋,在各大城市成立

的文学团体在 100 个以上。①所有这些自发的发展都证明了五四运动,特别是

学生们 1919 年的游行示威所引起的热烈情绪。

新形成的文坛的领导权起初掌握在北京地区的教授们手中:陈独秀、胡

适、钱玄同、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周树人的笔名),和周作人。他们的

一部分学生——傅斯年、罗家伦、朱自清,还有叶绍钧——创建了新潮社,

并出版了同名的刊物。一位有学问又有进取精神的编者孙伏园,接管了北京

《晨报》副刊后又接管了天津的《京报》副刊,把它们变成新文学的出色橱

窗,登载新秀们的著作。这些学者、学生、编辑和撰稿人,以北京为中心结

成一个松散的集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表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学者风度,

与上海文坛那些傲慢的人的狂放任性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京派”中的老

成员们——周氏兄弟、孙伏园,钱玄同和出版家李小峰——后来创办了《语

丝》周刊(1924—1930 年),发表著名的有教养的语丝体评论,避免过激的

立场。《新青年》的领导于 1921 年分裂后,胡适很快分离出去,并和一群主

要是受过英美教育的学者——著名的有陈源和徐志摩——携起手来。陈源创

办了《现代评论》,而徐志摩则是新月社的主将,该社后来出版《新月》杂

志(1928—1933 年),在抗拒左派和鲁迅的攻击、捍卫基本上是自由主义的

①侯健对他们的观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