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9
—
333.6
—
41.2
—
173.3
—
16.3
—
总计644.7
100.0
787.7
100.0
809.7
100.0
1064.2100.0
资料来源:布鲁斯?劳埃德?雷诺兹:《贸易和外资对工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纺织品,1875—1931 年》,第 31 页,表 2.4。
①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 年》,2,第 331—449 页。
②见李莉莲:《江南与丝出口贸易,1842—1937 年》(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1975 年),第 234—273
页。
③雷诺兹通过很不相同的路子得出的 1875 和 1905 年的结果,与我的估计很接近,见我的《中国的手工和
机器棉纺织品,1871—1910 年》,《经济史杂志》,30。2(1970 年 6 月),第 338—378 页。我在这里用
了他的数字而不是我自己的,因为它们是对 1875—1931 年整个时期的一个从方法论上说是一致的估计的一
部分。
经线和手工纺的纬线,直到 20 年代国内纱厂大大发展起来才不用手工纺的纬
线。在供应方面,手工织布的幸存和增长,可归因于它在 1949 年以前的中国
家庭农场生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关键是有可用的“剩余”劳动力。特
别是家庭劳动力,他们要在任何情况下生存下去;跟工厂劳动力不同,即使
他们的边际产品在生存费用以下,也照样从事手工业活动。就是说,家庭手
工业几乎能在任何价格上与工厂工业竞争,只要现代公司必须付给它的工人
仅够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而手工业工人在挣得收入上没有选择的余地。农
村家庭争取最大限度的收入,根据他们对各种各样农村副业的相对利益的估
计而决定进入或离开某一副业,这也部分地说明了个别手工业变化无常的命
运。在 20 世纪,随着经过改进的木织机、铁齿轮织机和提花机的传播,手工
织布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与手工纺纱相比,劳动生产率可能高出许多。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