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李治最终采纳韩艺的建议,先让李弘从中学习,而不是要亲自上阵,但是这个信号是非常重要的。
大臣们也都反应过来,赶紧站出来,齐声道:“陛下圣明。”
果不其然,李治因为李弘的建议,就收回了将李义府满门抄斩的决定,但其实算账的话,李义府家里也没有剩下几个人,因为他一家人都涉及到贪污,就是幼子李湛,还有他一个女儿没有参与,其余人都参与了。
但是这对于其他人是一个好消息,就连李义府的家属都可以饶恕,其他人就更加不用多说。而且审理此案乃是狄仁杰和长孙延,长孙延是最注重律法的,他们的标准就是但凡没有涉及到此案的人,就都免于惩罚,而且他们家中的奴隶,如果没有为非作歹,也都全部还良,给予良人身份。
这也是从未有过的。
正是因为李弘的一个建议,很大一部分人都免于被牵连,包括许多的官员。
这些人能不对李弘感恩戴德么,朝中大臣也都非常拥护李弘,也知道李治的意思,就是皇后虽然被打入冷宫,但是太子的地位,那是非常稳固的,你们都别想多了,一心一意辅助太子就对了,别去操心其他的王子。
ps:又是五千字大章,一共就发了一万三千字,算成三千字一章,等于是四章。。。有余,不管你们信不信,我是真的已经累瘫了,如果明天只发一章,你们也不准去买刀片,拿这钱来砸我也好呀,毕竟你们不知道我的地址,刀片又不能戳屏幕。
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 改革!改革!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杀不杀李义府那其实只是次要的,这个目的也只是为了平息众怒,对于国家和百姓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偌大的国家,可不能将财政寄望于抄家,这一场危机还遗留了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
债务问题,人员问题,地方问题,等等。
这些可都是危及到江山社稷,乃当务之急,得赶紧想办法解决。
很快,李治便召开会议,这一次的会议,并不是枢要会议,但也不是朝会,李治是将朝中一些重要且有才干的大臣都召到太极殿来,具体就是商议国家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并且还让李弘在一旁旁听,这可是一个非常难得学习机会呀。
这也是一次非常非常重要的会议,直接决定天下第一大帝国未来的大方针。
李治开门见山道:“如今危机虽然暂时缓解,但还未完全过去,目前国库还背负着千万贯的债务,各个州县还有许多百姓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若是处理不慎,只怕危机还会卷土重来的,不知各位爱卿有何对策?”
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者道:“启禀陛下,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际,而不久前尚书令却草率的辞退数千名官员,虽然当时因形势所迫,但是如今局势已经控制住,老臣建议此事还得酌情处理,将一些有用之才召回朝中,或调去地方州县,如此才会有更多有才之士,辅助陛下,治理好国家。”
此人名叫张文灌,原本就职中书舍人,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东宫之臣,是李弘的老师,李治就将他擢升为礼部尚书,也是从侧面也加重东宫的地位,而张文灌又是进士出身,他当然知道有些人好不容易才入仕,你就这样将人家辞退,就有些太不公平了。
这本意还是好的。
韩艺笑道:“不知张尚书认为,如今朝中官员,有哪个是不能胜任的?”
张文灌道:“老朽并没有这意思,只不过老朽认为此时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应辞退那么多人。”
韩艺道:“张尚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朝廷确实正值用人之际,但是朝廷可还背着千万贯债务,多一个官员就多一份负担,而官员是不能直接产生利益的,也就是说百姓就要多交一份税。我知你有怜才之心,但是这天下间的人才也不止几千个吧,难道要朝廷全部召入朝中?这更像似是施舍,羞辱天下有才之士,朝廷自身也应该量力而行。
不知张尚书可还记得为什么当初贞观时期,太宗圣上要精简官员,不是因为那些官员都是草包,而是因为这人多,反而政令不通达,可见朝廷不但不应该将那些人再召入朝中,反而应该严格按照官职编制来,不能再轻易授予官职,如果轻易授予官职,就是变向加重百姓和国家的负担,连自己都治理不好,谈什么治理国家。”
张文灌道:“尚书令虽言之有理,但是朝廷每三年才开一次科举,那些士子寒窗苦读十余载,还不容易才考取进士,朝廷却放置不用,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会来参加科举,这朝廷如何延续下去。”
韩艺点点头道:“张尚书言之有理,这也是我最近一直都在思考的事。科举之目的,在于改善了用人制度,让天下有才之士,能够入朝为官,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其公平性显然要大于九品中正制。可问题在于,目前国内的人才是远远高于朝廷的需求,如果都召入朝中来,那就会出现冗官的现象,从而导致冗费的现象,这对于国家又是一种伤害,朝廷本着治理好国家的理念,却在做着伤害国家之事,那究竟是人才重要,还是国家重要呢?”
这当然是国家重要。
张文灌避重就轻道:“难道尚书令是要废弃科举?”
他也问出许多人的心声,崔戢刃、王玄道他们都露出困惑之色。
李世民说要利用科举将天下有才之人,尽入瓮中,这样那些有才之人,就不会造反,这就属于站着说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