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们又茫然的摇摇头。
韩艺道:“因为我希望你们记住自己的立足之本。你们今时今日的地位,是怎么获得的?是通过一场正义的战争,何谓正义?不是圣人说得那些,而是众望所归,若非如此的话,你们不可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没有百姓的支持,你们纵使愿意拿钱出来,也无法成功的。
如果有朝一日,你们忘记了这一场战争,忘记了自己立足之本,而是沉醉在自己拥有的财富中,那就是你们灭亡之时,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商人最需要的就是守信,当你们连自己的立足之本都能够推翻,那到时谁还会相信你们。一个人的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你们如今既然扛起了这一副重担,那你们考虑的问题的时候,就不能仅仅考虑自己,而是要考虑整个国家的大环境,只有当百姓富裕,你们才能够更加富裕,如果百姓都没有钱,那谁来买你们的商品。”
兀可烈抱拳道:“韩尚书的话,我们定当铭记于心。”
“我等定当铭记于心。”
其余商人也立刻抱拳道。
这一番话,从某一方面也是在肯定他们目前的地位,一个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就是对对方的肯定吗。
这其实已经不是韩艺第一回提到这方面的理念,在商量的过程中,他总是会渗透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因为他没有那种权力至上的理念,他追求的是志同道合,只要我们的理念一致,我们自然而然会走到一起去。因为一旦资本化,商人的地位将会得到空前的提高,那么商人就必须为这个社会负责,就不能什么事都去指责朝廷,他们得考虑更多的事,而不能跟以前一样,就盯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
这是他们必上的一课,如果他们还是以前那种思维方式,就可能会出问题。
当然,这不是韩艺一番话就能够解决的,这是需要去摸索的,去从教训中吸取经验的,但是他们如果能够时时刻刻记住这一番话,他们将会受益无穷。
正当此时,一人走了过来,在韩艺耳边嘀咕了几句。
韩艺点点头,又朝着兀可烈道:“你们先聊着,我有一点事要处理。”
“韩尚书请便。”
“失陪了!”
韩艺稍稍点头,然后往前走去。
但是他也没有走到多远,而是去到不远处的一片草地上,只见草地上站着一个魁梧汉子,正是东浩。
“东浩见过恩公。”
东浩见韩艺来了,急忙上前行礼道。
“辛苦你了!”韩艺微微一笑,道:“人都带来呢?”
东浩点点头,道:“都已经带来了,是桑木亲自从金行里面挑选出来的,个个都是能力出众,而且他们也愿意来此工作。”
“很好!你们办事,我放心。”韩艺笑着点点头,突然问道:“长安如今是什么情况?”
东浩道:“大事倒是没有,只不过自从吐蕃撤兵的消息传到长安之后,朝野内外,立刻就有舆论传出,都说恩公立下恁地大的功劳,待他日凯旋,不是升为中书令,就是尚书左仆射,就连长安的百姓都是非常支持恩公的。”
韩艺眼中闪过一抹光芒,笑道:“我知道了,你先去休息一下,将那些人安顿好,争取早日将吐谷浑的第一家金行建好。”
“是。”
等到东浩离开之后,韩艺回到青海湖边上,望着平静得如一面镜子的湖面,眯了眯眼,自言自语道:“天欲令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说到这里,他嘴角突然扬起一抹笑意,“还真是巧了,我要用得也是这一招,呵呵,这真是一场非常公平的对决啊!”
ps:求订阅,求打赏,求推荐,求月票。。。。。。。
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天有不测风云
东浩到这里没几日,这吐谷浑的第一家金行就建起来,因为什么都是现成的,房屋都是早就准备好的,建设起来也是非常快,这也是韩艺在中原之外的地方,开设的第一家金行,可谓是意义非凡。
但是这个金行并不会马上就运作起来,因为还没有资金,没有资金的金行,就是一个空壳而已。这个金行目前的意义,就是在于做一个示范,韩艺要借用这一家金行,告诉西北那些富商,这金行是如何运作的,因为他没法去到西北各地,正好各地的富商都在这里,他干脆就先在这里开一家,由他亲自为这些人讲解。
不过,光讲解,理解得还不够深,还得亲自去走一遍流程。
于是乎,兀可烈他们这些商人都在金行中象征性的存入了一贯钱到十贯钱不等,当他们了解之后,觉得这金行真是非常妙,渴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拿着存折去到自己的家乡将钱给取出来,那感觉一定会非常美妙。
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那弘化公主并未有全程参与韩艺他们的会议,毕竟她是吐谷浑的女王,而吐谷浑也是刚刚结束战争,还有许多内政等着她去处理。但是弘化公主也知道,这一场漫长的会议对于吐谷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吐谷浑的发展已经与韩艺捆绑在一起,吐谷浑的新制度,乃是韩艺给定下的,这跟西北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故此,弘化公主在处理完内部事宜之后,又赶回青海湖,参加金行的开门仪式,并且率先垂范,存了五十贯到金行内。
之后,弘化公主又邀请韩艺与西北富商视察制盐作坊。
仅仅是经过一两年的发展,这盐利润已经成为吐谷浑的第三大支柱行业,仅此他们一直以来耐以生存的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