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间,忽听得锣鼓声响,这预示着考试结束了。
又过了半响,监考老师就将试卷给送来了。
李治立刻道:“先看甲三班的。”
训练营没有乙班,全部都是甲级班,表示都是精英班级,只是后面排序一二三四五,这个一二三四五都是按教室的顺序来的。但是这个甲三班的是最为精锐的班级,也是最调皮的班级,就是萧晓那个班级,全都是贵族子弟,李治跟他们接触最多,因此他要先看这班的。
那监考老师不过一个文吏,见皇上有命,赶紧将甲三班的试卷给拿出来,李治拿了一半给长孙无忌,二人先别的不看,就专门看韩艺那一道题。
看了半天,都是回答执行或不执行,没有一个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答案。
忽然间,长孙无忌呵呵笑了起来,“原来如此啊。”
李治忙道:“太尉莫不是找到答案了。”
长孙无忌赶紧将手中的试卷递上,道:“陛下请看这个答案。”
李治拿过来一看,眼中一亮,道:“这回答还真是精妙啊!卢开明,哦,原来是卢师卦的弟弟,难怪,难怪。”
长孙延满心好奇道:“陛下,可否给微臣看看。”
李治将试卷又递给长孙延。
长孙延接过来,独孤无月也偏头过来一看,两人都是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随即又将试卷递给韩艺。
韩艺接过看了起来,过得一会儿,李治笑道:“这是不是你的答案?”
韩艺点点头道:“正是如此,契约上写明是割三斤肉,那么根据契约精神,你不能多一两肉,也不能少割一两肉,必须刚刚三斤,除此之外,还包括血,契约上只写明割肉,没有提到血,那么你割三斤肉,你不能流一滴血,如果流一滴血,那就是违反了契约,而农夫如果因此死了,那么你就是谋杀之罪。这样一来,地主当然不敢割,那么他就是违反了神圣君子契约,理应赔偿农夫。”
这个其实就是根据《威尼斯商人》改变过来的题目。
长孙无忌点点头,道:“你这个答案虽然巧妙,但有取巧之嫌,不知你出这题的目的何在?”
韩艺道:“回太尉的话,虽说法是源于德,但是法毕竟不是德,法有它的严格性、公正性,以及强制性,而道德却是带有理想性质的,没有人可以一生中都谨守礼法和道德,但是有人可以一生不犯法。究竟该如何区分两者,又该如何将两者融合一起,这就需要智慧了。如果官府执行这契约的话,那么显然有违道德,可是如果官府不执行的话,那么又有违法律精神。皇家警察是执法者,他们将来会面临很多种两难的局面,因此他懂得思考律法和道德,律法是皇家警察的武器,但是皇家警察也不能不顾道德,这需要他们足够聪明了。”
ps:求订阅,求打赏,求推荐,求月票。。。。。。。(未完待续。。)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以人为本
“是啊!法是法,德是德,两者虽有唇齿相依的关系,但却也有着不同。”李治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忽然向长孙无忌说道:“太尉,朕记得你当初曾与朕说过,这人情难免,可这人情、律法、道德三者又该如何平衡了?”
长孙无忌微一沉吟,道:“要说这法制,就不得不提秦朝,商鞅变法虽然换得一个强大的秦王朝,帮助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统,可是统一之后的律法过于苛刻,不近人情,有失仁德,故不得长久。但法制又不是不可缺少的,即便是汉武帝,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也同时强调法制精神。因此我朝律法才会主张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对于刑法要求宽大、简约、稳定。宽大在于立法,尽可能的让人不致于陷入犯罪,即便犯罪依旧要求宽大处理,给予较轻的处罚。
老朽生平最反对秦朝的严刑峻法,草菅人命,轻罪重刑,亦或者动辄得罪,以致百姓无所适从。
再来就是简约,律法应当简约明了,让百姓与官员尽可能的了解律法的内容,便于掌握。决不能使律法繁琐、杂乱、前后重叠,彼此矛盾。至于这稳定么,自然要求每一条律法都经过千锤百炼,律法一旦颁布,就不应轻易变动,律法一旦失去了稳定,那法就不是法,只是你言我言。若是做到的这三点,那么律法、人情、道德便可平衡。”
其实唐朝能够成为世界强国,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部好的法律,以及一种宽容的精神,才能为大唐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营造了一个宽容、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但是长孙无忌这一番话,显然是针对百姓的,而非是统治阶层,当初就是他一手策划的房遗爱谋反案,并且还诬陷了吴王恪、李道宗等人,他有资格谈论律法吗?在他看来,他当然有,这不是一回事,那是政治斗争,是统治阶层的斗争,律法只是他们的打到敌人武器罢了,他本身就是立法者,因此律法不是束缚他们的绳子。
“舅舅一番高论,朕受益匪浅啊!”李治由衷的点点头。
韩艺他们也都是受益匪浅,说的确实好,而且唐朝也确实是这么做,德主刑辅,用道德去教化百姓,不要动不动就上刑法,现在刑部的大牢里面一共才关押了五十九人。
长孙无忌道:“陛下过奖了。”
李治呵呵道:“那我们就看看这些学员,是否又了解我大唐的律法思想。”
这皇帝亲自阅卷,本就是一种荣耀,一般人的卷子,皇帝怎么可能会看。但是李治没有打算改卷,只是阅卷,看看这些学员对于律法是否真的熟悉,因此李治和长孙无忌着重看得多半都是最后面那片关于律法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