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唐朝小闲人 > 第676部分(第2页)

第676部分(第2页)

乡试和州试是年年考,只是说乡试早一轮,今日考乡试,明年才去考州试。

每个州的录取名额是一样的。

这也是韩艺建议的,因为唐朝做梦都希望狭乡的百姓迁往宽乡,让更多的土地可以开发,名额一样,那么宽乡肯定轻松一些,促使一些百姓转去宽乡,这也是对宽乡一种福利政策。

另外,还有一个重大改革,就是乡贡制度,以前的乡贡,是各地方保送的,也就是推荐上来的,现在废除了推荐制度,必须要考,但却保留了乡贡,贡不是推荐,而是朝廷负担一些家境贫苦但成绩优异的考生上京赶考的路费。这当然也是韩艺提出来的。

这个政策是整个新科举中非常明确信号,砍掉推荐制,因为推荐的人才全都是贵族子弟,不会是寒门子弟,现在都得经过考试,这乡贡本来是有利于贵族子弟,现在就是有利于寒门子弟。

而且各地上京考试的考生的成绩,直接影响当地官员的政绩,占考核比例非常重。

这就是促使各地官员必须将优秀的考生送到长安,你弄一些有纨绔子弟来,结果全军覆没,那你这官可能都当不久了。

而科举考试内容是改得面目全非,主要是进士科,省试分两大部分,笔试和口试,全都是以时政政论为主,但是乡试和州试,就是经义和帖墨、策问各占三分之一,该读得你还是要读,最后一关就是看你能不能灵活运用。

但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也是从未有过的,就是综合考核,就是你平时的表现,乡试、州试不设,只有省试才设有综合考核,因为这成绩直接地方官政绩挂钩,而综合考核又直接影响大考的成绩,这就逼的州试也得去考核一下,品行太差的人你送上来,那就悲催了,朝廷考核考生的平时成绩,可是朝廷派人去考核,不是让地方上派人考核。

试卷是全国统一的。

这一次的科举改革,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ps:求订阅,求月票,求推荐,求打赏。。。。。。(未完待续。)

第九百章 丰收也不讨喜

而这一次科举的大规模的改革,也正式宣告李治时代的到来。

犹如天空乍响一声惊雷,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

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科举之事,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

寒门是欢天喜地,相约好友,或酒楼茶肆,或道观庙宇,或山间田边,举杯痛饮,畅谈科举,仿佛人生充满了希望。

因为这一回科举改制中很多政策都是有利于寒门的,再加上前面的士庶之争,朝廷的意思已经相当明显了,这也是自魏晋以来,朝廷第一回站在了寒门这边,这绝对是值得庆祝的事。

而贵族阶层却是一片抱怨之声,其中取消改革乡贡制,是肯定伤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以前是乡贡都是保送生,九成九都是大姓子弟,这伤害的太深了。

可问题在于,这并不是李治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定下的政策,他还是获得一部分大臣的支持,而且这些支持的大臣都极具代表性的,韩瑗、来济代表着关陇集团,崔义玄代表着山东士族,李勣代表着军方,李义府、韩艺代表的是寒门。

他们支持科举改制,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的,韩瑗、来济代表的关陇集团,刚刚在废王立武上面,得罪了李治,而且败的无声无息,要再反对李治的话,他们也害怕,而且李治推崇的尚贤之风,人人机会平等,对于国家和百姓都是好事,他们也没有理由反对。

而山东士族因为崔戢刃他们当家,也在寻求改变,他们将重返朝堂寄托于科举上面,他们是坚定的支持者,李勣虽然少有发言,但他肯定也是支持寒门的,因为他也受过贵族的排挤。

最受伤害的就是那些地方上的大姓,因为这样一来,他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但是李治可不会关心他们,他得到权力中心和百姓的支持就可以了,而且他对这些沽名钓誉的大姓之家,早就心生怨念了,因为对于皇帝而言,地方势力太大了也不行,必须压制这些地方上的乡绅。

另外,长安城内的贵族子弟,也是分化成了两边,拥护崔戢刃一边的,对此都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公平好呀,这你们要还输了,那你们总没有借口了,都卯足了力气,要与寒门在这科举上一较高下。拥护裴清风的,自然对此有诸多抱怨,觉得这太不公平了,凭什么寒门与他们士族平起平坐。

争论还是有的。

但并不能改变什么。

。。。。。。

。。。。。。

这事定下来之后,这士庶之争但是就告一段落了,但竞争是肯定不会停的,只是这竞争转移到了科举上面,但不管怎么样,韩艺总算是能够歇一歇了,可这人一闲下来,用钱的地方就多了去,按照韩艺的流程来走,这时候就应该是泡妞旺季了。

但是泡妞这事,得花钱啊,于是乎。。。。。。。

“这个………小小一贯钱。”

韩艺非常低调的将一沓代金券扔到桌上。

“大哥运气这么好,我还是不来的好。”

熊弟将面前扑克一盖,摇晃着脑袋道:“我还得留些钱做买卖了。”一对黑眸滴溜溜转着。

“我也不来了。”

梦婷撅着小嘴,幽怨的望着韩艺。

而顾倾城一手托着精致的下巴,羞涩的望着韩艺,道:“韩艺,我得嫁妆都输给你了,你可得负责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