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商人最后看了一眼码头和道路。
他感觉那码头上的设备,同时下摆两辆汽车是没有问题的,另外,那道路也可以并行两辆汽车了。
他的脑海里顿时出现了两辆轰鸣着的汽车,它们喷射着子弹,毫不留情地迅疾如飞地扑进了京城里!
但是任务还是多多的。
那个商人很快要去天津开分店了,生意就是红火呢,这些就是我大清领导有方嘛。
当那个商人来和漕运通判告别时,漕运通判心里竟然立刻有了不舍之情。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商人啊,去天津干嘛?留在这里辅佐我多好。
但是商人重利轻离别,这个家伙执意要走了。
漕运通判最后无奈地说:“若是你主家执意要你去天津,也罢,我那里有朋友,可以为你修书一封,到时候也好有个关照。”
那个商人心里话,在你私人身上花费了差不多十万马票的货物了,就得了这薄薄的一封信!
不过这样也好,便于在那里展开工作了。
感谢老朋友yezhongye、盟主书友19630508、cmd19764、side6gm、骑虾到处转、fairplay120的支持。
感谢小韩通过支付宝15841539140给我补上了书钱。
这段时日,状态不佳,更新怕会有些变化,可能不会一天一更了,请大家原谅。
人在,书在,更新会慢了些。
第六百三十四章 鞑虏的反应(四)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天津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
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的“靖难之役”,便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这样,自古因漕运而兴起的天津,在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就是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这是明大陆历史中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
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这就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
明代的漕运,无论经河、经海都以天津为必经之路,明代统治者在此立卫筑城、置囤建仓。
天津为适应其保障漕运正常进行和拱卫京师的需要应运而生,从旧日的聚落市镇发展为军事城堡。
后来这里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鞑虏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
在目前的时空,天津地区漕运的发展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海运、河运并举,商贩、官运兼行。
漕运的发展繁荣使数万名漕运人员从天津停留或经过,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天津的消费,使这里成为北方商品的贸易中心,吸引了很多人来此移居,因此,这里绝对是个开商铺的好地方。
由于运送漕粮的人员大多是南方人,他们经常在天津停留,所以在南北运河上还经常能听到南方语言。
受到南方漕运人员的影响,部分天津人也学会了讲南方方言。
这一点就是52号工作站要远比51号更大一些的原因,就算人员多了,也不容易招人注意。
也是从明代末年开始,流入天津的商品种类日益增多。
如江浙一带的丝绸、瓷器、布匹,辽东的大豆,河南的粮食,闽广一带的海货、木料、茶叶、纸张。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就此出现,当时天津城内出现了东、西、南、北、中五个集市,分布在城中心和四门附近。
北门外有杂粮店,商贾贩粮百万,资通京师,城东有宫北大街、宫南大街,城北的针市街、估衣街、竹竿巷以及驴市、牛市、布衣胡同等都是商业较为发达的地方,天后宫附近在明代中期已经成。
在天后宫的后面,大约一里外处,有一处前两层楼,后面三进的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