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5年春,明朝调吴慕康率明朝海军,追剿林凤至菲律宾彭加钖湾。明朝朝廷以允许西班牙人在厦门通商为条件,急切地要求西班牙人共同击败林凤。林凤率众抗击,战斗激烈,相持四个多月。西兵及军械源源不断,而林凤却孤军作战,粮械不继。
在明西两国舰队夹击下,林凤海陆作战相继失利,林凤军及吕宋明人土著武装战死近万人。
林凤被击败后,不知踪迹。
明大陆的海外开拓以内战的形式告终。
英国近代向海外开拓,往往以英国海盗为先锋。英国政府招抚了著名的海盗德雷克,以对抗西班牙,结果打败了西班牙,取得了海上霸权。而明政府却可耻的“以夷制贼”,联合西班牙对付海盗。
汉唐集团就此事下了个定义:在奴隶制的独裁统治下,独裁权大于人权,大于民族权……林风啊,你怎么能称王呢?!
这第二件事发生在1593年。菲律宾总督达斯马里纳斯远征摩鹿加群岛,由于他强迫明侨充当桨手,引发不满。途中,达斯马里纳斯所在旗舰上的明侨潘和五带着众明人奋起反抗,将船上包括总督在内的西班牙人几乎尽数杀死,仅12名士兵死里逃生,随后驾船远走。
这两次事件后,马尼拉殖民当局慢慢开始煽动排明浪潮。
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原因下,1594年初,一支明人船队在福建官员带领下,载着士兵和武器到达马尼拉,接回3000名明人。
这完全可以看成是世界史上第一次救侨、护侨行动,本来可以记到世界历史记录里的……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伟大的行为鲜为人知。如果不是汉唐集团的人乱翻资料……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1603年,菲律宾岛又出现一则传闻:大明皇帝有意占领菲律宾以获取这里的黄金。
这一传闻源自一名在吕宋生活多年的木匠,他称吕宋有一机易山,“其上金豆自生”。
万历皇帝便信以为真,下令福建官员前去勘查。西班牙人本就对明政府颇为忌惮,何况菲岛明人众多,因此疑心大明想“开疆裂土”。
随着排明情绪渐浓,西菲当局欲迫害甚至屠杀明侨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603年的大屠杀。
1603年10月3日,不愿坐以待毙的明侨爆发大起义,但由于缺少武器和军事经验,他们仅坚持了41天。起义很快演变成一场大屠杀。
在当局的煽动和蒙骗下,包括土著、日侨在内的各方力量都参与到屠杀中。据统计,至少2万明侨在这次动乱中被杀。
大量屠杀明侨对菲律宾本土经济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由于畏惧,明商们不敢来此地了。马尼来市场上的物资顿时开始匮乏、经济开始萧条。当局财政状况严重恶化,甚至需要借贷度日。
西班牙人忧心明人的商船不再到来,连带着,会令遥远的美洲受到波及。
让他们更大的恐惧是,他们担心明朝政府会进行报复。西菲当局紧急加强战备,但此时的军队士气低落,口粮严重不足。
当时殖民者们只能心惊肉跳地等待,马尼拉笼罩在绝望和萧条气氛中。
那时的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阿库尼亚一面做些表面工作,如部分发还明侨商人的财产,发动幸存者给国内写信,企图证明西班牙殖民者“清白”;一面派特使奎瓦携带致广东、福建两省巡抚和其他官员的函件。
他于1603年12月10日乘船前往澳门,并趁机刺探大明政府有否进攻菲律宾打算的军事情报。考虑到澳门的葡萄牙人对大明比较了解,阿库尼亚还写了几封信,详述明侨起义事件,并附上致大明官员函件的副本,让奎瓦分发给澳门的司令官、主教、在政务方面有着较大发言权的耶稣会教士等。
但葡萄牙人出于打击贸易竞争对手的考虑,始终未将函件转交大明方面。葡萄牙人非常在乎每一次屏蔽大明的机会……只有他们才是大明的老朋友。
直到奎瓦等人抵达澳门的消息传到漳州,有经常往来漳州和马尼拉的大明富商到澳门与其会见,答应把函件转交大明官员,设法动员明侨继续贸易。
奎瓦当时在澳门了解到,明朝政府已获悉屠杀事件,但全国平静,没有集结舰只进攻马尼拉的迹象。获得这个重要情报后,奎瓦购买了一批军事物资,于5月回到马尼拉。
事实上,尽管明朝当局了解了事件真相,但它一贯把移民国外的明侨视为贱民,因此仅写了一份《谕吕宋檄》,于1605年5月底、6月初由大明贸易船队中一名船主带到马尼拉,分交菲律宾总督、马尼拉最高法院和马尼拉大主教。
檄文未对屠杀行为进一步严加追究,只要西班牙殖民当局保证明侨今后生命财产的安全,并宣布对殖民者“不忍加诛”,“其海外戕杀姑不穷治”,要求西班牙方面“当思皇帝浩荡之恩,大明仁义之大”。
这事情的处理,还真不能一味责备明朝。
明朝未出兵讨伐还有当时现实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