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可以看成一个标志,说明汉唐集团现在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成功地达到了一定的阶段性要求。
首先表现在高雄港口的建设上。在五个董事第一次来过的地方,他们用了不到五天就完成了简易木铁结构码头,可以直接下落十吨以下的单体货物。
他们的前进基地完全是木板式结构,便于拆装。
当然,在高雄地区的发展计划中,这个前进基地在他们开发出水泥工业区后,会交给高雄海关管理部门,直到用坏为止……在设计寿命中,它们完全可以在两年内没有问题。
汉唐集团的高雄水泥厂在图纸上,就是那面世界里的台泥高雄厂,而台泥高雄厂的前身是浅野水泥株式会社高雄工场。
在日本据台期间,台湾各项工程所需的水泥均从日本本土进口,后来因日本生产的水泥不足以供应台湾市场,浅野水泥株式会社遂有在台设厂的打算。
他们经过一年的实地调查之后,着眼于原料与交通区位而在大正二年,也就是1913年,获准在台南厅兴隆内里占地190公顷的官有打狗山原野(柴山中段)开采石灰石。
柴山有丰富的石灰石、石膏与黏土矿,而附近有高雄川(爱河)与高雄港可以运输进口的煤炭、铁渣等原料。
当时,小日本们可以借此条件将水泥成品出口到华南与南洋地区,另外后来又增建了与纵贯线连接的“浅野线铁路”与设置“田町驿”来改善陆路交通。
浅野水泥株式会社高雄工场的厂区可以分为柴山山麓的原料开采区、生料制备区、熟料烧成区、水泥研磨区、包装运送区与厂房办公区六大区。
浅野水泥株式会社高雄工场在整体建设上,一共花费了三年时间。
汉唐集团当然可不会给张明澄厂长这么久的时间,当然,也不会要求他在短时期达到日据时期的生产水平。
汉唐集团高雄水泥厂走的路子很简单,他们走的是边开发,边建设,边产出的路子。
虽然这个时空的地形地貌与日据时期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大致方向上还是差不多的,至少石灰石矿藏不会跑掉的,那面世界的资料节省了汉唐集团勘探设计时间。
同时,高雄水泥厂并没有忽略当地的劳动力。
本地的劳动力有三种类别,上面提到的日本南逃者不提了,剩下两种是明人渔民和少量土著。
其中,明人还是占了大多数。但是不同于赤嵌地区的是,他们大多数又是季节性的居民。也就是说,当渔迅来临时,他们纷纷从明大陆前来此地,住在临时搭建的木棚中、草棚中,打完鱼后,再回明大陆。
少量土著,就是荷兰人口定性为熟蕃的人,他们主动从山区出来,向明人学习种植水稻的技术,但是打鱼还是学不会的。
张明澄厂长带着自己的人马开始开发这里后,在明人安保队员的帮助下,汉唐集团征召了他们,使他们大多成为了光荣的产业工人……
第二百七十八章 事业的两种接班人
1649年12月30号的晚上,西门范正式接到了李子强董事对他的任命:他要负责把红星锅炉厂组建起来,并完全负责其管理工作。
在李子强董事的办公室里,他当时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惊喜的样子,一切就像他又被临时安排了一份工作一样。
他回到自己的宿舍里,在自己的电脑上打开了公共资料库,查看了一下有关生铁低压锅炉的生产加工方面的资料,又联想了一下在那面世界的经历……然后打开自己的加密文件夹,重新开启了两份word文档,在第一份里,他把此次任命自己为锅炉厂厂长的好处写了上去;在另一份word文档里,他把此事件可能给自己带来的缺点也写了上去。
总之,所有的想法和估计他统统都写了上去,一点也不顾及主次轻重,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写完后,他满意地看到这次任命对自己的好处多多……
在他真实的意愿中,他更倾向于到红星军工厂发展。
他在那里的工作期间,感觉到林厂长更像是一个喜欢搞科研设计的,对管理工作方面并不太上心。他现在好像把全部心思都用在设计缩水版1649式步枪上了……
而红星军工厂是个什么地方?组装正版1649式步枪的工作不算,哪怕是一粒子弹的加工都要铸造、赛璐珞、化工等方面全力配合,但林厂长的组织工作方面有点小小的不足。
不过红星锅炉厂也很重要,这表现在此时对锅炉的需求是无穷地……技术难度上几乎一点也没有,加工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