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积弊已久,不仅仅是朝廷上,百姓身上也同样如此。因此,需要一场暴风骤雨一般的变革,对百姓造成巨大的冲击,唯书迷楼最快文字更新。shumilou。无弹窗无广告有如此,他们才能抛弃身上的一些恶习,浴火重生。
“方才信使也说了,东江镇无论军民,都是士气低沉,怨声载道,甚至有人以为不如投靠建虏,既是如此,我们最好的处置,还是将之分批运回新襄,不过要让新襄一口气接受二十万人也有些困难,以老朽愚见,我们应先拓地。”
章篪说到这,忍不住又往窗外望了一眼。
他所说的拓地,就是指澜水三角洲。在元宵之后,俞国振带着他们二人亲自乘船前去探察过,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地,还有水热近乎同期的环境,都让这里如同江南一般,拥有成为大粮仓的潜质。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无论是宋献策还是章篪,都很清楚太祖皇帝当初能脱颖而出取代蒙元的战略。而今天下乱相已生,虽然俞国振不说,可章篪与宋献策都觉得,若是有不可收拾一日出现,那么俞国振是最好的选择。故此,粮食对于新襄的重要性,怎么说也不为差。
“不唯如此,我们需场越来越多,南海伯还准备在石碌办铁需,这需要大量劳力。宋某曾与秦亲盛谈过,他说倭人乃是最好需工,颇能吃苦,所需又少,因此建议或掳掠或攻击,使倭人来挖需。”
俞国振无声地笑了一下,这个秦亲盛,倒是时时不忘打回倭国去啊。
“南海伯给耽罗新港取名为羿城,只怕也是有攻取倭国之意吧?”宋献策又问道。
俞国振心中一动。(未完待续)
三九九、号令一声大潮起(二)
在揣摩人心上,宋献策果然是一位好手。
俞国振之所以急于获取耽罗,原本主要有三。其一便是看中了耽罗的马场,耽罗岛方圆数千平方里,可牧大型牲畜十余万头,能养几万匹马,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个骑兵师。
北方的游牧民族一茬茬地长起,被中原的农耕民族一茬茬地消灭,这样的成本实在太高,俞国振的意图,是要彻底解决掉这些游牧民族诞生的根源,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有一支骑兵部队。
其二则是耽罗距离山‘东不远,若是山‘东有什么变化,那么俞国振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从耽罗调集援军、战船。俞国振对这个时期一些具体事情记得不是太清,但满人数度南下甚至劫掠山‘东的事情,他还是隐约有印象的,但那时他或许需要火中取粟一回。
其三便是监视和控制倭国,与在大明不能放手获取人口不同,在倭国,俞国振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只要实力足够,他不介意将倭国一半人口变成奴工——当然,身为华夏礼仪之邦,即使是奴工的待遇,只怕也比现在倭国那些农夫所拥有的待遇要好些了。
故此,他给耽罗新港取名为羿城——后羿射日之意也。
“也就是说,新杭城必须建起了。”宋献策最后总结道。
俞国振对于地图的重视可谓走向一个极端,每个虎卫都被要求学会绘制地图,这和开枪一样成为了他们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最新印刷的南海地图中,澜水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中的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普利安哥”或者明国和安南商人称为“柴棍”的小村,被俞国振划定为“新杭城”的位置。这附近水网密布,多沼泽,流经此地的澜水分岔,也被俞国振命名为“吴江水”。
吴江水水深江阔,涨潮之时,在后世的万吨巨轮可以溯江直上,抵达新杭城。
在俞国振的展望中,这里将是华夏新的鱼米之乡。而此地土著,原属真腊,尚处蒙昧,对于他们的问题,俞国振的态度很坚决:愿意留下者彻底同化,不愿意留下者可以获得一笔补偿后离开。
“若是如此,准备工作现在就要开始,第一步就是去建水泥窑与砖窑,这些建筑材料必须就地解决。”俞国振在摊开的地图前琢磨了一下:“智先生的学徒如何了?”
宋献策眉头皱了一下,他对那位智先生完全没有印象,因此问道:“智先生?”
“是智一二先生,新襄的勘矿大师,他带着几个学徒正在会安附近勘矿。”章篪低声解释了一句。
宋献策猛然想起,自己似乎听说过这位智先生,据说新襄附近的几处矿藏,都是他带着虎卫和一帮徒弟探出来的。
他每次外出探矿,身边至少要带三个队的虎卫,对他的保护接近俞国振本人了。
俞国的问题不是对他们二人的,而是对叶武崖,作为留守,他掌管新襄的武备治安事宜,智一二的安全,也由他负责。
“前些日子接到会安来的消息,智先生的几个弟子,已经能单独探矿了。”叶武崖回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