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当下朝之后,他的腮帮子都是酸的了。
“皇后,你说这俞国振,可不真是朕的福将么?”兴奋劲儿未过,他专门找着周皇后道:“啧啧,朕当初遣他出去的时候,可真没有想到他能做得这么漂亮,朕原来就想……他能多杀几个建虏,替朕出口恶气就好了。”
“这也是陛下慧眼识人,不过,他的赏赐事情,最终结果如何了?”周皇后温柔地笑道。
旁边的小公主朱媺娖眼睛也瞪得溜圆,等待着崇祯的回答。
崇祯倒是不急,拉过朱媺娖笑道:“小坤兴觉得,当与俞国振什么赏赐?”
周皇后脸色微微一变,她疼爱朱媺娖,却不希望崇祯拿这种国家大事来逗朱媺娖玩,大明可不是大唐,不需要干涉政务的长公主!
但等她阻止已经晚了,朱媺娖扬着下巴,响亮地回答道:“父皇赏个大大的官给他,让他入宫陪父皇玩儿,天天逗父皇开心!”…;童言无忌,但回答得却是妙趣,崇祯愣了愣,然后哈哈大笑起来。若是召俞国振入宫,岂不是要将他阉了当太监,小公主这话,分明是不懂事的孩子说的。但却是一片孝心,大约是见到父皇一提到俞国振就开心的缘故吧。
“他可不能入宫……群臣最后议决,为俞国振议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南海伯之爵,督抚安南、占城、真腊等南海诸国,如云南沐氏,赐丹书铁券如制。”
“咦?”周皇后听得这个,讶然挑眉。
单以爵位而论,俞国振以一介平民而直升为伯,算是重赏了。宣力为武爵的称号,守正则为文爵的称号,宣力守正并举,恐怕是大明开国以来的第一位,因此这个伯爵爵位虽然只是最低的第四等,却也是少有的。
但让周皇后默然不语的,是“南海伯”这个封号。
这个封号中,可以看出崇祯与群臣的意思,重爵厚赐是没有错,却要将俞国振打发到南海去。俞国振家乡是在无为,立功是在南直隶,封侯之功是京畿,按理说,封无为伯、平辽伯,都是正常,可却封一个南海伯侯,特别还说要他督抚南海诸国如黔国公沐氏,这其中的意思,就耐人寻味了。
说好听些,是让俞氏如沐氏一般,世代承爵,与大明休戚与共。说不好听些,分明是朝中群臣觉得俞国振此人是个大麻烦,放在朝廷心腹之地不放心,不如扔到南海蛮夷之地。
“封地在何处?”
“便是会安。”
也就是说,将俞国振自己打下的会安封赐给他,这算盘当真打得如意。周皇后从不干涉政务,听得这里,也不禁生出了怒意。
她脾气很好,向来极少发怒,但要是发怒,便会称崇祯过去的封爵:“信王,信王,他日京畿再有动荡,孰人前来勤王?”
崇祯也不禁老脸一红:“国家名爵,不可不慎,朕知道这有些委屈俞济民了,故此还有意拜其为太子少保。”
听得以俞国振为太子少保,周皇后心里又是一动,这是正二品的虚衔,又是没有实权,但至少证明,天子对于俞国振是极看重的,故此有留为太子所用之意。
“还是……太轻。”周皇后喃喃地说了一句,然后不发一语。(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三六零、忽报前方射名王(八)
(继续求月票支援中!)
大明崇祯九年九月初四,晨。【文学'
秋高气爽,空气中弥漫的若有若无的血腥气味似乎已经消褪了,阎应元伸了一个懒腰,方才在自家后院活动了筋骨,又练习了一下射艺,这让他觉得分外畅快。
自然,若是能用建虏来给自己当靶子,那就更畅快了。
才到门口,与几个相识的人打了招呼,正准备前去点卯应到,就见街上人群突然哗的一声响了起来。无数人聚拢在一处,拥向了御街,仿佛往常的元宵盛会一般。
“对了,怎么忘了这回事!”
阎应元一顿足,这一天可正是献俘之日,怎么能忘了这事情!
京城的百姓,可都对建虏恨之入骨,这次建虏入侵,对京畿一带造成极大损失,若不是俞国振,只怕这损失会更大!
想到俞国振,阎应元不禁长叹了一声,这位俞公子只是布衣出身,提三尺剑,督一万兵,破建虏于冷口,杀得血流成河,据说擒斩的数量近万,对于总共人数也不过三十余万的建虏来说,可谓沉重至极的打击。他还不足二十岁,正是英雄少年之时,可惜自己,虽然也自诩有一身本领,却只能在仓库小吏的职位上空自老去。
反正今日众人都会来看热闹,他也懒得去公廨,便随着人潮到了御街。
崇祯也一大早就起来,等着礼部的官员教好得胜回来的将士们礼仪,便可以开始入城献俘。为振作民心士气,他决意效仿神宗皇帝,于午门亲迎凯旋回来的将士,到时少不得宣旨,如神宗当初所言:“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但礼部的官员还没回来,曹化淳却神情惶惶地跑了进来。
“何事慌慌张张?”崇祯心里登的一跳。
这是他难得高兴的一天,莫要又发生什么意外。弄得他好心情变得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