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襄虎卫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利益,象霍彦,在学得一身本领之后,便也有了自己的野心。但他知道,自己的野心是与俞国振紧紧绑在一起的,一荣俱荣,只有俞国振的实力越强、地位越高,他的野心才能实现。
那么实力最强地位最高的,莫过于皇帝,眼见着京畿此次遭着建虏蹂躏,崇祯的种种应对,不说让人失望至极,至少也令高了眼界的家卫们觉得极是难看,若是为这种皇帝效力,当真不如将他赶走了推小官人登上帝位。
“彦哥,你说说,小官人……到底想不想当皇帝?”那家卫坐正身躯,稍压低了一些声音:“不论是为了大明百姓,还是为了我们,小官人当皇帝是最好的了!”
霍彦的神情严肃起来,他眯着眼,思忖了一会儿:“小官人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不过,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小官人终究会有那一天。当初宋的赵家皇帝,还不是被部将披上黄袍坐上龙椅的!”
他话说到此处,已经是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了。与他在一处的那个家卫弯了一下嘴:“彦哥,有你我这心的人,多不多?”
霍彦深深看了他一眼,然后笑了起来。
俞国振训练出这批年少气盛的军官,培养出他们的荣誉感和价值观,自然也免不了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心思。最早的家卫当中,叶武崖就几乎与所有人都不对劲,唯独和二期的田伯光关系稍好,而罗九河若不是调到海监局,也少不得与叶武崖、张正存在竞争关系。如今这些家卫还谈不上派系,可亲疏之间,已经渐显了。
霍彦想到这里,心中又是一动,别人不说,田伯光是和谁都笑嘻嘻的,看起来没心没肺,但他手下还是颇有几个关系最近的。叶武崖虽然冷傲孤僻,可身边同样也有愿意为他奔走驱使的兄弟。而他如今入了官人的眼,眼见就要担当大任,如何能没有自己的手足?
“与我们有同样心思的自然不少,但是此事急不得,太急只会害了小官人。”他沉吟了一会儿,然后道:“咱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帮小官人将事情做好,赚更多的银钱和人心,得更多的声望与荣耀,到那个时候,只需咱们数人顺水推舟,事情便自然而成了!”
(对面有人家办白喜事,用当初生产队的大喇叭在放哀乐,草台班子唱戏,为了掩住他们的声音,我反复在听江凯文《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推荐大伙听听哦。)
三四二、铁马秋风冷口关(三)
(哇,今天开始月票双倍了啊啊啊啊啊啊……继续求票中,同时预定十一的保底月票啊!)
秋风大起。
已经是八月底了,不知不觉中,中秋就在戎马之中经过。俞国振突然间有些想念留在京师之中的方子仪,想念新襄的大米,想念会安的水果了。
“秋风渐起,鲈鱼堪脍啊。”
当初西晋即将倾颓,张翰自知无力回天,便以秋风渐起鲈鱼堪脍为借口,弃官辞南下避祸。俞国振突然说出这样的话,让孙临极是惊讶。
在孙临心目中,俞国振一直是极为积极进取的,他身上似乎有着永远用不完的精力,做起事来很少瞻前顾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奋勇向前。
有时候孙临想来,古之成大事者,无不是这种人物。他拿自己相比,自己喜好美色游乐,喜好美酒佳肴,喜好奢侈享受。而俞国振对这些……美色他也喜欢的,但并不是太主动,否则以他秦淮河第一风流人物,后院里早就莺莺燕燕,至于别的,他都是浅尝辄止,显得极有自制力。
这种自制力是孙临做不到也不懂的,这是一个狂乱醉迷的时代,富庶繁华的江右城市中,弥漫着一股末世的颓欢,整个大明都笼罩在腥红的靡靡雾气之中,而俞国振,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当然,也只有孙临这样熟悉俞国振的人才会有这种感觉,在旁人看来俞国振最多就是有些恃才傲物罢了。
“济民,你想回乡了?”孙临问道。
“是,这应当是此战最后一役。”俞国振说到这,心中突然有些好笑,自己险些将最祥瑞的话说出来了,什么“打完这一仗我就回家”、“我要回去结婚”之类的。不过打到现在,他也确实厌了累了。
连他都有这种心理,可想而知,那最先随他北上的不足二百家卫的心理。
“都准备好了么?”他问田伯光。
“都准备好了!”
张正的到来。并没有取代田伯光的敌前指挥之职,这是俞国振定下的规矩。防止因为人事纠纷导致在前线令发多端造成矛盾,凡是没有总部明确的命令,即使是资格最老的高大柱到了前线,也不得取代前线指挥权。
“那么就开始吧!”俞国振下令道。
与此同时。阿济格也接到前哨经过冷口关,冷口关城上既不闭关也不派人拦截的消息。
“高起潜终究是没种的太监,啧啧,倒叫我有些遗憾,若是他胆敢闭关。我们便可以再做一场。”
阿巴泰又是冷笑:“这话说得有什么意思,谁不知道,高起潜得了贿赂,便是让他将紫禁城里的皇帝卖给我们,他也只会问我们出多少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