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歌》到样板戏,这中间一百多年是空白。江青同志搞的样板戏,开创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新纪元!
样板团的人员,要永远铭记在江青同志领导下的幸福,做江青同志的兵的光荣。
样板戏是江青同志淌着心上的血搞成的。
在江青问志领导下,京剧革命一步千滴汗,步步走向前。
全国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江青同志!
江青同志是北斗星,长明灯!
于会泳对《拍马经》,看来是极为精通的了!
于会泳也曾吹吹拍拍过张春桥。悄悄地,张春桥找于会泳个别谈话,关照道:
“不要宣传我,要集中宣传江青同志。”于会泳马上悟明了其中的奥妙。
于会泳果真“集中宣传江青”。他居然还有一套“理论”:宣传江青不怕说过头话!有些过头话,即使被江青圈掉,其实她心里是高兴的!
于是,他竟吹捧江青有着“鲁迅那样的一副硬骨头”!
在江青和张春桥的“提携”下,于会泳坐上了火箭:一九六五年六月,他与江青第一次见面时,还不名一文。转眼几年间,他成为上海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国务院文化组副组长、文化部部长以至成为中共中央委员。难怪他得了个雅号——“政治暴发户”。
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六年十月四日,对于于会泳来说,那是终生难忘的日子……
那是《智取威虎山》和《海港》两个剧组前往北京演出,刚刚住了下来,一辆红旗牌轿车急驶而至。
从车上下来两个一身戎装的中等个子的男人,一望而知是张春桥和姚文元。
剧组头头三步并成两脚,迎了上去。
“于会泳怎么没有来?”已经是“中央文革”副组长的张春桥,劈头第一句话,口气就是冷飕飕的。显然,他对上海的情况了然若指。
“他回上海音乐学院接受审查去了。”剧组头头答道。
“于会泳会有什么问题?!”张春桥逼问道——尽管上海音乐学院党委早已把于会泳给“蒋军官兵的弟兄们”写信等问题上报张春桥。
“不清楚。”剧团头头推诿道。
“据我了解,这是上海音乐学院党委有意要整他!”张春桥狠三狠四地说道,“你马上打电话给上海,说江青同志要接见于会泳,上海音乐学院必须放人!”
说罢,张春桥又硬硬地补充了几句,每一句都是一道命令,那口气已经很大的了:“你告诉上海,这是江青同志的决定!如果上海音乐学院不肯放人,那就派市委宣传部长去做工作;宣传部长不行,那就派市委书记去做工作!”
连宾馆都不进,张春桥和姚文元钻进轿车,呼啸而去……
第二天,于会泳就坐着飞机,来到北京,受到江、张、姚的“亲切接见”。
于会泳终于跳出了政治危机:“文革”开始以后,上海音乐学院党委把他“揪”
了回去,关进了“牛棚”……
一九六六年底,于会泳回上海音乐学院“视察”,喝令上海音乐学院党委的头头们一个个跪在学院的大门口迎接,那种飞扬跋扈的气势,纷红骇绿,真可谓“盛气凌人”……
这个“江记”文化部长大抵也自知民愤太深,所以在“四人帮”就逮之后,他便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打响批《海瑞罢官》这一炮
自从“提携”了于会泳之后,张春桥有了左右手:通过于会泳抓“革命样板戏”,通过姚文元完成另一桩“绝密”任务。
这桩“绝密”任务,在上海最初只有两个人知道:柯庆施和张春桥。
这桩“绝密”任务,就是江青交办的批判《海瑞罢官》——后来,“文革”便是从批判《海瑞罢官》拉开序幕的。
关于批判《海瑞罢官》的前前后后,笔者已在《姚氏父子》一书中详加描述,揭开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的内幕。此处,不能不交代几句——因为批判们每瑞罢官》,不仅是姚文元一生中的“里程碑”,也是张春桥一生中的大事,而且还是江、张、姚结帮的契机。
江青在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晚看了北京京剧团演出的《海瑞罢官》之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