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始走大跃进了。”
这就是夏钧的第一念头,美国的这种模式,可以说是非常极端的模式,国民可以疯狂的挥霍,虽然说内耗很大,大创造出的物质也非常多。但最终结果就是财富全部集中在银行家手中,资源又高度集中。
极端浪费,又高度集中。
这和集权**,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
**就是集中资源进行发展,而这种疯狂透支消费,等于是给国民发去一箱箱烂橘子,他们用这些烂橘子不断的去消费。
一个普通民众,他发现贷款几乎没有利息,那么他自然会去贷款,比如说他要贷款买一栋房子。
他会想,反正等要还钱的时候,从别的地方借一笔钱还上,再从银行贷款。
就算真的还不上了,到时候大不了把房子给卖了,房子目前还在涨价呢绝对亏不了。
但真正到了收线的时候,银行开始提高贷款利率了,同时钱也不那么好贷到手了,整个社会的资金链一崩溃,买到手上的房子,以及工厂的不动产的价值将疯狂贬值,因为所有人都欠银行钱,手上都没钱了。
而原本能卖一百块钱的房子,可能到时候你卖十块钱都没人要。
银行此时手上不仅有大量的钱,而且还能够廉价的将不动产买走,原本一百块钱的房子,可能银行只花一块钱就买到了。
对于经济萧条的原因,后世各国的解释都是,资本家缺乏理智疯狂扩大生产而造成的。
这个解释根本没有切中根本,若是没有疯狂的消费,何来疯狂的扩大生产规模?
一切问题,都出在银行家身上。
夏钧把这种发展模式,称之为‘资本版大跃进’,或者是‘资本版空手套白狼’。
中华帝国是否要马上跟进,这成了此时中华帝国头疼的问题。
跟不跟美国一样的玩这种把戏,还是要看国情的。起码近期内,中华帝国的国情不太适合这么玩。
因为此时中国的基础就那么点,发展方面已经有些极限了,再刺激就需了不是。
美国不同,美国有底子摆在那里,人家毕竟是一个完成了第一次工业**的国家,此时的铁路总长虽然没有五十万公里那么夸张,但也有十六万公里。
美国的国民在战后,其生产潜力还是没有完全发挥的。此时银行一刺激,马上就能够以疯狂的速度进行生产。
——————
状态不太好,抱歉
第一卷 第366章 不完全跟进政策
第366章 不完全跟进政策
就是否跟进的问题,夏钧召集了各相关人士,包括金融学家、战略学家等等进行商讨该问题。
并且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
翰林院大学士马寅初首先发表了观点:“属下以为应当跟进,如果我们不跟进的话,那么我们将会被美国甩开,美国之前之所以能够使经济超越英国,正是因为他们通过类似手段形成了投资热潮,只是美联储成立之前,还不如这次彻底。”
马寅初,乃是此时中华帝国经济学家第一人,其出生非常好,是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又姓马,谓之五马俱全,人也极为长寿,历史上活了99岁。
按照八字上的说,这种命比较奇特,必是有所成就的类型。
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大量的西方经济学著作被翻译引进到中国,然而大多都是照葫芦画瓢,而且很多还画得不真。
而马寅初,则是超出了这一高度,具备有新的观点,能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对经济发展策略进行制定的。
对于夏钧来说,发展经济方面他是懂的,但这种是一个大局上是懂的,但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他却是不懂的。
就好像是夏钧认识路,但不会开车一样。
夏钧和这些经济学家的分工就在于此,夏钧负责大方向上的掌控,而他们则具体去实施方面则由下面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