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砸得再多下去,被制约住了也没多大效果,还不如放在银行里吃上一年利息,留着明年再用。
等中国的发展不再受人才的制约了,那么帝国政府就可以加大财政预算,把明年的钱就直接放在明年用。
现在的这种财政使用方式也有是有一定好处的,那就是经费到账速度快,只要确定了一个项目,经费到账决不会有拖延的现象。
陆海空三军今年的军费都有所下降,特别是陆军方面,陆军在1917年已经将兵力扩充到了200万人,装备制造费用也已经支付出去了,在装备上的花费小了很多。
海军的经费下降是因为很多军舰已经开始造了,经费也都到账大部分了。
陆海空三军还有一大笔研究经费没用掉,正愁不知道用在哪呢现在实在是没那么多的研究人员,军事科技研究力量还不充足,有钱都没地方花。
三军总军费在1918年的预算是15亿元,大概也就是财政收入的九分之一左右,所占比例除了比和平时期的美国高一点点之外,比英法德俄这欧洲三大列强的都要低。
——————
第一更到
第一卷 第两百八十九章 来自中国的警告
第两百八十九章 来自中国的警告
陆军在1918年的扩军速度也放缓了,打算在再扩招30万兵力,使陆军总兵力达到230万,1919年再扩招30万,使总兵力达到260万,以这样的速度逐渐递增到300万兵力,并将陆军总兵力稳定在300万左右。
一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太可能爆发全面战争,因此为此300万的陆军兵力主要是为了储备预备役兵员。
预备役兵员入伍两年即退伍,同时还有入伍五年退伍的级别,但那是针对优秀士兵,陆军会发给三年的军饷,退伍后有工作分配,也可以自己找工作。
空军在各地的战略机场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主要的花费基本上都完成了,对于飞机的更新换代也不用这么着急。
各国空军都比不上中国,中国何必急着去装备新飞机。
不过在研究上却时刻也不拉下,空军已经开始研究突破音速飞行速度的课题了,就等发动机技术提升之后开始研制新型军用飞机。
新型飞机研究出来之后并不代表着要装备,可以先储备起来,等战场上需要了再大规模制造。
否则不停的换飞机,帝国可没那么多钱。
至于说,换了新飞机把旧飞机卖给其他国家,不也一样不亏本。
那就大错特错的,目前中国的空军的军用飞机属于世界先进等级,其他国家对中国军用飞机的技术还没摸透,若是把这些飞机卖给其他国家,旧飞机的技术也就会被其他国家窃取了,从而追赶上来,那么装备的新飞机也同样也没有领先太多。实际上目前装备的军用飞机并未过时,就算是手上有二十一世纪的军用飞机技术也一样。
海军的军舰建造经费大部分都已经到位了,因此今年也不需要太多经费,主要就是一部分军舰制造经费,这是收尾阶段了。再则就是训练及军舰维护费用,不过海军确实是个吞金兽,光是训练与维护上的军费就不小。
训练量大,船只损耗就大,而且炮弹打得多,都得花钱。
如果训练小,那么军费支出那会小很多,但打造一支海军不如陆军容易,因此需要让海军时刻都保持良好的战斗力,这就需要不断的训练。
德国海军通过不断的训练,以及指挥官的大力培养,在海战中能以劣势力量在战术上战胜英国海军,足以证明训练是多么重要了,就算是英国人是世界海军霸主,但在训练有素的德国海军面前同样吃了亏。
中国海军如今正处于疯狂训练之中,军官和士兵都很自觉。
他们有理想,那就是成为世界最强海军。
当有了共同的理想之后,就会变得很团结。
这个理想之所以能够被广泛接受,是因为海军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硬件装备,缺的只是软件。
如果说海军的军舰很烂,那么没有谁会真正去认同这个想法,那么烂的军舰怎么成为世界最强海军呢?不认同这个理想的结果就是不团结,而且训练不积极。到时候一开打,硬件上感觉低人一等,训练上又挫了,自然没有战胜对手的信心。
信心是靠训练来获得的,也是需要一些硬件基础的。
就如同一支原始时代的部队,不论他们如何训练,都不过现代热兵器军队。
中国海军在拥有了硬件基础之后,训练起来非常自觉,加上谢葆璋等海军将领的狠抓官兵风气、训练,使得中国海军开始快速成长。
海军还在积极收集个海域水纹数据,并建立了一个系统的资料库,并通过商船、渔船的活动来做这项收集工作。
军费上固然有所下降,但在武装部的预算上,却增加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