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锦衣为王 > 第342部分(第2页)

第342部分(第2页)

办法就是铸币。

以金币和铜币为辅币,事实上大量流通的货币将是面值不等的银币。而在铜币充足的前提下,银币价值到钱就可以了,底下的分完全能用铜币来代替,甚至等铜币发行量够了,钱一级的银币也不必再铸,只保留以两为单位的银币就可以了。

至于金币,现在只是少量发行,毕竟中国的黄金储量并不多,现在的黄金储备根本不够实行金本位。

事实上,到百多年之后,英国在有了充足的黄金储备以后就开始了金本位时代,在现在这种时候,在全球贸易没有开展之前,任何国家都没有可能实行金本位的货币体系……张佳木现在铸造金币,不过是要给后人留一个可行的思路罢了。

银本位,只能是银本位。

但铸成银币的办法来流通,兑换容易,保值容易,收藏也容易,要紧的是,银币不可能是纯银,而是以银、锡、铅混合起来铸成,这样一来,那些原本要把银子深埋地底影响流通的富人们也只能放弃这种愚蠢的做法。

当权者的一个细节,就能影响整个社会,岂能不慎?

……

在张佳木说明银币的铸造办法之后,余子俊面部神情也极为复杂,以他的聪明,不会不理解这其中的含意,当然,更深的意思,一时半会的他也是想不起来,所以他直接先问道:“太保,这样的铸币法,银息几何?”

“总在三成左右吧”

这个时代的专家倒也没有叫张佳木太过失望,发行银币,对发行者来说,银息就是第一笔的直观收入。

“三成银息,发行十万就是三万两的收入,百万就是三十万两的收益。”

虽然声音还算冷静,不过余子俊和王越彼此对视一眼,均是看出对方神情里的意思。

“太保……”余子俊欲言又止。

“余大人有话请说”

“太祖皇帝当年发行宝钞……”余子俊狠了狠心,道:“以官府之力推行银币,这当然没有问题,但下官唯恐会重复当年宝钞的覆辙”

明太祖发行宝钞,就是拿一张纸,在上面写着一万贯,然后他老人家就把这纸当一万贯来用了。

其实明初发行纸币,完全是宋元两季的传承,宋的交子就是民间汇兑业务产生的巨额纸币,因为宋是以铜币为本位货币的,金银只做赏赐和大宗交易用,正常的商业往来就是用铜币。

铜币交易优点极多,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动运不便。一万贯铜钱就如小山一般,要是十万贯以上,得动员多少车马来拉才成,短途尚可,而长途运输,简直是太过麻烦的蠢事了。

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交子应运而生,其实就是一种短期汇票,彼此用商业信誉做为保证,到后来,小面额的纸钞应运而生,主要也是为了弥补铜币携带和运输不易的难题。

但明太祖不管这些,没有金银储备直接就发行宝钞,这种失败给明朝整个近三百年的货币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题,也使得根本没有人再敢打货币改革的主意……会被愤怒的官员用唾沫星子给淹死的。

就算到今天,太祖高皇帝的宝钞还在祸害人,每个官员的俸禄都会有一定数额的宝钞,一万贯的面额只值一贯,好在皇帝还有点良心,只是在一定数额之内发给宝钞,不然的话,这个帝国造反的一定不是农民,而是官员。

一看张佳木要发行的银币,再了解成色之后,而又有银息之利,自然而然的,儒家学说和小农社会的保守主义经验立刻占了上风,余子俊和王越不仅没有兴奋之色,相反,还极尽担忧。

这种银币当然不能如宝钞那样严重的贬值,但滥发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利益越高,滥发的可能性自然存在,而且不小。

“余大人所忧甚是,所以……”张佳木斟酌着道:“这个银币,做工精巧,不易仿冒,未知余大人注意了没有?”

“下官注意到了”余子俊神色坦然,毫无犹豫之色,向着张佳木道:“但下官是担心太保会滥发。”

一时间,室内静默下来。

张佳木也是有点吃惊,很久了,已经很久没有人敢这么和他说话了。他一时愕然,看着余子俊,对方却是神色从容,并没有一点不安的样子。

良久之后,在绝大的威压之下,两个文官都镇定自若,并没有胆怯害怕,张佳木才哈哈一笑,向着余子俊道:“余大人,好胆色。”

“不敢。”余子俊道:“下官只是有什么说什么,言语粗直,请太保莫怪。”

“我当然不会胡乱发行成色不好,或是工艺不好的银币……”张佳木沉思着道:“当然,在我之世,我不会这么做,皇上也不会这么做。但如果我身后又有一个锦衣卫使,又有一个新的太保,他要胡乱发行,又或是……嗯,又或是太子登基之后,叫我增发乱发,又当如何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