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子猜,可能是三石左右吧?”
“老管家可真敢猜”范志海笑道:“三石粮,搁在江南,也是丰产了。”
这年头又没有化肥农药,根本没有农业科技的基础,杂交良种就是杀了张佳木也弄不出来。在这样的条件下,后世亩产千斤的产量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是在最富裕的地方,亩产三石也是不错的收成,足可以叫一家之主笑逐颜开了。
“不过,”范志海微微一笑,道:“三石还是少了一些,老管家,咱们这一季的麦子,最高一亩是四石半,最低也有三石半,算算平均亩产,四石虽不到,可也是差不多了。”
这般多的平均亩产,便是再不懂稼穑的人,却也是全惊呆了。
四石粮就是四百八十斤,在后世看来算是欠收了,但在当时,却是不折不扣的重磅炸弹
“十万亩地,均收四石,一季就是四十万石,一石四钱,就是十六万两银子……当然,可不止种一季,还要种高粱什么的,不值钱也得弄个几万……”张禄已经躲在一边,开始暗暗的算着账,算到最后,却是自己也糊涂了,忍不住咬了咬手指,“哎呀”一声,才算是清醒过来。
“善哉,”年锡之这个儒家信徒,此时却是双掌合什,诚心正意的道:“大人此法,推行九边军镇,如此,边军可以岁无饥荒矣”
“不行,还远远不够”张佳木摇头道:“北边缺水的情形比咱们这里严重的多,要给他们研究保水的法子,当然,最为要紧的,是要有良种”
眼前的人不知道,他却是知道明末时有维持了超过百年的小冰河时期,连他这个历史半懂不通的人都知道,明朝亡国大半是因为这个了。
长时间的小冰河时期造成粮食歉收或绝收,收上来的还不如种下去的多,连连干旱少雨,作物冻死或是旱死,现在的办法,根本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想起这个,他只能眺望大海,暗中企盼:“亦只有盼着徐穆尘能顺利归来,解我隐忧了”
第582章 义利
在庄园中过了两天之后,大队人马又起程赶回京师之内。
城外虽好,到底不能久驻,这两天,锦衣卫飞马而至的信使每隔半个时辰就有双马赶到,随之而至的,就是各种情报,消息,当然还有大量的公文书信。
这般忙碌,确实也是不适合在城外久驻了。
好在该看的也全看了,新打造的马车又拨来了三辆,这一下,年锡之等人也不必在车辆中颠簸赶路,而是能舒舒服服的乘坐马车赶回城中了。
这种新车,张佳木命令为传车,专送货物和信件的为邮车,传邮组成的传邮车行将会是未来新兴的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随着黄河以北地区车辆人员的通行,整个地区的来往,贸易,消息的传递,都会有极大的改善。只有在交通改善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
后世官员戮力于地方政务时,修路就是第一要务,虽然有流于表面之嫌,但这种思维方式倒是没有错的。
车辆辚辚而行,这一次张佳木也没有骑马,而是与公主一车。
捡了几本小书,车中宽敞的很,放一些冰,再摆了一瓶上等的葡萄酒,虽是炎炎盛夏,倒也是清凉舒适。
这么看着书,有一搭没一搭的和公主说着话,精神上就更加放松惬意了。
“你回京后,又要忙的脚打后脑勺了吧?”
公主手中是一柄绸面的团扇,长日无聊,便自己刺绣着玩儿。刚嫁过来不久,府中的事接的还不多,所以每日里甚是清闲,于是找个手工的活计来做,聊以解闷罢了。
“差不离吧,事情很多。”
张佳木手中是一本明初很流行的三国演义,虽然看了不少遍了,不过在当时来说,选择也确实不是很多……
这一本是他特别托人请了画师,画了大量的插画,然后再排版,用左起横字印涮出来,光是这一件事,花了他好几百银子。在别的人看来,这简直是把钱往水里扔,横版左起的排版,在当时是绝无仅有,怎么看怎么别扭,可张佳木捧在手中,看的倒是津津有味。
“驸马,我有件事要问你,不过,说了你可不准恼。”
“不恼,不恼。”
“嗯,那个庄上的情形,驸马你会上书给朝廷,推广给全天下么?”
“咦?”张佳木这一次放下书,看向公主,目光炯炯,笑问道:“怎么,突然想起问这个做什么?”
“我是想……”眼前的小女孩儿,年纪不大,脸上倒是透出与年纪并不相称的成熟和稳重来。提起这个话题,她倒是小心翼翼的样子,似乎,也是害怕触怒了张佳木。
“有话就直说吧。”张佳木笑道:“我们是夫妻,还有什么不好说的?”
“好吧。”公主嘟着小嘴,轻声道:“我是想,庄上那么好的做法,光是你的庄子和佃户才能享用,实在也是太可惜了的。不如,嗯,不如……”
“不如给皇帝上书,推广给全天下,大家都这样做,那么,就是天下大同,也是天下大治了,是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