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儿去?”
“上芝溪头集中。”
哨兵见没有什么破绽就放粟裕他们进了据点。
游击队在粟裕率领下,进据点前门出据点后门。当敌人发觉有诈追来时,粟裕已率领战士们通过了据点脱离了危险区。
三年游击战争,处境十分艰苦。国民党军的最后一次“围剿”更为严重。
粟裕和部下有时几天几夜得不到休息。有一次,他率部连续转战三天三夜,到了秘密游击基点,他一觉睡了四十个小时。
三年之间,粟裕走遍了浙赣路以南、天台山以西、闽浙边以北的大大小小的山头。有时一连儿顿吃不上饭。敌人“围剿”稍微松一点,他们可以在树林里烧饭吃,一人一个磁缸,既当锅又当碗。敌情紧了,怕暴露目标,不敢生火,只好吃生米。生米不好消化,战士们拉不出大便,只好互相用棍子扒肛门。
有了伤病员更不好办,放在群众家里怕连累群众,放在山洞里怕不安全,有时只好向死人惜“房子”,把棺材打开,把里面的尸骨搬出来,垫上干草,把伤员放进去,暂时隐蔽、养伤。
粟裕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在那三年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部队大部分时间是露营,青天作帐,大地当床,很少脱过衣服睡觉,经常和衣而卧,“枕戈待旦”。①在国民党的封锁与“围剿”之中,处境极为艰危,但粟裕和他部下的将士们北上抗日的意志坚定不移。他们关心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
粟裕从搞到的报刊中知道了中共中央1935年发布的《八一宣言》和同年底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总路线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1936年1月,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浙南游击区,粟裕当即发表宣言,表示支持。
1936年6月,“两广事变”发生。粟裕和刘英在消息阻隔的情况下分别①见《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第190页。
发表了反对军阀内战,要求团结抗日的宣言。
1937年春,刘英主持的临时省委与上海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这对于指导浙南游击区的斗争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但当时粟裕与临时省委失去了联系。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开始。
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中央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元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由于消息闭塞,在浙南游击战场上的粟裕不能及时知道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1937年9月间,粟裕率部在门阵地区活动,听到从金衢平原上传来的风言风语,说“共产党投降了,红军被收编了”。粟裕据此加以分析判断,认为可能是国共合作了。
他派一支小部队去侦察调查。
这支小部队化装成国民党军队,大摇大摆地开到龙游县溪口镇,进入镇公所,自我介绍说:“我们原在山区剿匪,现在奉命开赴抗日前线,要给县长打电话,了解情况。”
镇长帮助给县长挂了电话。
县长在电话里说:“现在国共合作啦,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要开拔抗日了……”
此后不久,国民党遂昌县政府派了一个代表到门阵请粟裕下山进城谈判。
粟裕表示,为了共同抗日,愿意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停战谈判。但条件有三。其一,红军游击队将开赴浙南根据地,沿途不得留难;其二,红军已经停止了打土豪,国民党地方当局要给补充弹药、给养;其三,合作不是投降,改编不是收编,双方是平等的合作,要保持红军的独立性,游击队不进城。
国民党地方当局答应了粟裕的条件,欢迎游击队下山。
粟裕了解到临时省委已同国民党浙江当局达成了停战协议,于是决定集中部队开赴浙南平阳与刘英会合。
在乎阳会合的红军游击队共四五百人,和1935年初挺进师进浙江的人数相当。但原七军团、十军团的老战士已不太多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已血洒浙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