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一统**,横扫八荒,所向披靡。麾下大将蒙恬,在大秦统一六国之后,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却匈奴三百余里,收复河南地,修筑万里长城!这就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对河套草原占领的历史记载。
后来反反复复,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就会控制住河套草原,以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桥头堡。
衰弱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就会趁机进展河套草原,再以河套草原为跳板,南下频繁攻击中原王朝。
本朝开国之后,北逐蒙古人几千里,却也是收回了河套草原。
只是河套孤悬塞外,粮草转运不便,在太宗时期还能保持。
可是等太宗驾崩之后,这河套的防务就慢慢移交给当地的各大部族,协助部分明军镇守了。
等到了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国势倾颓,这河套就彻底成了各部族自治,明军对河套,却是有点鞭长莫及。等到英宗驾崩,宪宗时期,蒙古三部南下侵蚀河套草原,意欲把河套划入蒙古的统辖范围。
明军不忿,分两路大军进攻河套,最终在红盐池大胜!
但是之后因为宪宗身体不佳,朝政就渐渐倾向于守成,因此就出了一个派遣大员统辖河套,而不是趁机驻军河套。
其后天王派趁机统治河套草原,摇摆于大明与蒙古之间,不断攫取利益,成长起来,渐渐失控。
朝中有识之士,也是颇为担心。但是孝宗却是仁孝之主,只肯于民生息,不肯起大军征讨。
因此这天王派最终真的成了那尾大不掉之势,这一次还差点配合鄂尔多斯,攻入了宁夏腹地。
这一下不啻于当头棒喝,让朝中几大派别都是认识到了河套的重要性。
也就是因为这样,子龙收复河套的消息传回去之后,几大派系都是对河套统治方法,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其中李东阳为首的文官派系觉得应该遵循孝宗时期的政策,不过多干涉河套的固有统治,只派出大员,统辖调和就是!
以英国公、成国公为首的勋贵派系,却是主张派出大军,进驻河套,把河套发展成又一军镇边塞,防止蒙古南下。
而奇怪却是第三派,也就是刘瑾为首的宦官派系!
这一派竟然也破天荒的支持勋贵派系的主张,派兵进驻河套,进行直接统治。
说到这儿,安王忍不住插嘴说道:“刘瑾此人,利欲熏心,他主张与英国公、成国公差不多,但是却应该别有诡诈吧!”
“正是!”徐光祚点了点头,说道,“刘瑾的想法其实廷议的时候,就暴露了!”
“哦?却是怎么样的?”安王几次三番与刘瑾为难,这在大明朝野之中,早就知道安王是反对刘瑾的急先锋,而刘瑾也是欲除安王而后快,只是安王的宗亲身份,除了谋逆大罪,尽皆是可以赦免的,刘瑾才如同狗咬刺猬,无从下手。
如今听到刘瑾竟然与勋贵一派的意见保持了一致,这让安王如何不惊讶!
第二百五十七 争权
安王从几次与刘瑾打交道的过程中,知道此人老谋深算,奸诈狡猾,勋贵虽然有一些也投入了刘瑾的门下,可是大多数却在英国公与成国公的麾下效力。
两派虽然不如文官派系对宦官派系那样势同水火,可也算是矛盾颇深。
刘瑾竟然支持勋贵派系,这其中当是大有名堂。
“刘瑾的想法很简单!”徐光祚笑着说道,“他从魏彬那里了解了一点天王派的战斗力,又侧面知道了河套大军的军威!如今朝政他握着大半,京营之中,也是权利颇大!禁军更都是他的麾下!他就急不可耐的想插手边军与卫所的权利!只是卫所牵扯太多,他一时难以弭平,边军各大边帅又都是成国公、英国公的老部下,他一时也是动不了!所以看到河套大军之后,他就把主意打到了这支大军的身上了!”
“哦?”安王闻言微微一怔,旋即笑了起来,说道,“这只怕他是打错了算盘吧!河套大军战斗力强悍,还是因为子龙手下的将官勇于任事,深得军心所致!莫说河套他一介外人插不进去,即便是派人去了河套,也无法从子龙手中夺得这大军的军权!”
徐光祚听着安王的话,不住的点着头,说道:“谁说不是呢?虽然我不如安王殿下你这样了解河套局势,但是从往昔的事情上来分析,只怕河套不会这么简单屈服!上次在长城大营,我还就这个问题与子龙讨论了!子龙的意见也是河套宜于自治,不宜现在纳入朝廷直接管辖!刘瑾想直接把河套的军政大权拿到手上,只怕他打错了算盘!”
“不怕徐国公你知道,子龙虽然登任了河套的各部首领之人,但是治政之权,却是给了河套人,那各部协调的权利,更是给了一名勿吉人,除了有限的军权,子龙却是什么都没拿在手里!子龙在河套如今的声望,都暂时只能做到这一步,那刘瑾如果强行要去攫取河套的权利,只能碰个头破血流!”
虽然事实与安王所说略有出入,但是安王最后一句话却是没有说错,如果刘瑾强行派人去河套攫取权利,只怕不能如他所愿。
“这却是他刘公公的事了!”徐光祚不在意的一笑,说道,“因为与子龙谈过,我也觉得河套目前适宜自治,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