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交汇之地,诸省药材多在此交易。南北药材商人来往不绝,市上药材因时
而异,不下数百种。李时珍正好利用这一药市,就地取材,并常常向药商了
解各种药材的产地,生态特征,质量差异,生长规律,采集季节等问题。
李时珍从蕲州药市得到益处后,积累了经验,以后每到一个新地方,都
少不了要探听当地药市情况,赶到药中进行调查。他先后到过黄州、武昌,
从药材市场、药材商人那里得到不少意外的信息。许多远地难得的药材,往
往通过这些渠道取得标本,获得有关知识。
利用自然界进行药物实际考察,当然不限于他的家乡。后来李时珍同徒
弟庞宪曾到武当山、大别山和安徽、江西、河南、江苏等地进行过长期的药
物考察。这是他在本草学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性的一步。“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正是从这一草一木的观察研究开始的。在
一个用心观察的医药家眼里,哪怕是山林水符的花草虫鱼,无不值得研究;
穷乡僻壤的樵夫、农妇,无不可以为老师。
二、拜能者为师
李时珍自学成才过程中,得到他父亲和邻里师友的帮助,并不是全靠一
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他依靠长辈们在医药知识、文史知识上的指点,经过独
立钻研,最后在科学上作出新的创造,大大超出他的师友们的意料。
李时珍在文化上和医学上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月池公。他是一个具有
矛盾性格的人物,热心仕途而仕途失意,精于医术却鄙弃医业。
李月池之所以热心仕途,是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十分浓厚。当时社会风气是:“万般皆下品,唯
有读书高”。眼看蕲州城内的顾、郝、冯、李四大名门,哪一家不是靠入学
中举的途径跻身官场的?李月他博通经史,一次再次参加乡试,终究未得高
中,只好把光耀门庭的希望寄托到李时珍身上。
李月池的以医为业,显然是仕途失意后的被迫选择。他深知自己父亲一
生当铃医,处处遭人白眼的辛酸。在封建社会里,医生同卜卦、看相的江湖
术士一样,都被称为“下九流”人物,没有社会地位,横遭歧视。不过,李
月池同他父亲毕竟大不相同。他中过秀才,饱读诗书,具有学术研究能力。
他在业医过程中,写了好几部医、药学著作,如《医学八脉注》、《四诊发
明》、《人参传》、《艾叶传》等。他医术高明,为人忠厚,颇受邻里称赞。
到晚年,他终于被举为贡生,人京师当过太医院吏目,虽然只是一个下级医
官职务,回到家乡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李月池在蕲州城里,小有名气,出入于顾、郝等豪门,同顾家有着特殊
亲善关系,这一点倒使李时珍后来也从中得到益处。
李时珍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影响,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灌输给他基
本文化知识,特别是在准备科举考试时期;二是在医药学上对他进行基本理
论和基本技术的教育,教给他从事药物学和医学的研究方法;三是在养成良
好医德,善于处世待人方面,为他做出表率。还疏通了李时珍同顾、郝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