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要将自己的兵法传授给许多人,李靖还不太容易接受。
“祖父,孙儿前些日子所交给皇上的这一份奏报,只是大概地讲述了如何组建之事,待孙儿稍空下来,再写个详细的东西出来!让您过目!”李业诩看着李靖,还在亲自动笔写这些细节上的东西,心里很是不忍。
“一些细节上的事,当然是要你来操办,老夫只是写个大的东西,包括人员。场地,教授人员等罗列一下,也是根据你写的这份东西作参考!”李靖笑笑道,“老夫还要李世勣也来主持这事,老夫老了,许多东西都想不到了,以后学院建成后,也只能当个象征的摆设了!”
“祖父哪能这么说,我看祖父的身体壮实着,还可以征战沙场呢!”老年人最怕人家说他老,李业诩也知道李靖基本没有可能再次征战沙场了,但安慰的话还是要说的。
“有你们这么多年轻的将领在,皇上怎么也不会再让老夫上战场了!”李靖听了李业诩所说的,非但没有表示高兴,还露出伤感的神色,“老夫在出征吐谷浑时就知道,那将是老夫的最后一战,很快就要开始的出征高昌和西突厥的战役,老夫再也没可能去统兵了…”李靖自嘲地笑笑,“若老夫这么一大把年纪还出征,敌人也会笑话我军无良将,李靖老头子这么一大把年纪还要出征,而且,万一老夫身体扛不住,在途中病了或者长眠了,那大军无统帅,不战自乱,如何是好…”
李靖的笑容很是苦涩,作为一辈子征战在沙场的武将,没有比看到有战事发生,自己却无法出征来得更痛苦的事。
平南方,灭东突厥,降伏吐谷浑,李靖立下的战功,在朝中武将列中已经没什么人可以比了,但无论对谁来说,战功都是不怕多的,有战事,肯定希望能由自己统兵出征的。
那个行军大总管的职,对所有的武将来说,若有朝一日落在自己头上,那都是梦寐以求的事,就像上次出战吐蕃,侯君集领了那个行军大总管的职,虽说大部的战役都是李业诩谋划指挥的,但功劳总是先记在大总管的头上,更别说在战场上,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兵马都任自己调动,那一分运筹帷幄感觉,真的很爽。
李业诩在侯君集没到任前也尝到过,确实很让人有虚荣感,当时连苏定芳和郑仁泰也很羡慕。
“祖父,您别这么说,你身体强健着,肯定还可以照看着孙儿几十年,孙儿什么事都还要依仗着您出主意呢!皇上不让你出征,就让孙儿代你出征,只是凡事还要请祖父多多指点才好,!”听李靖如此说,李业诩心里也有些伤感,若真的李靖有朝一日不在了,心目中的这尊神,这个最亲的亲人没了,那该如何是好?
“好了,老夫只是随口说说,你休要如此儿女之态,!”李靖却已经转变了神情,换了种笑容对李业诩说道,他对李业诩流露出来对他的这份依恋之情也是很感欣慰。
这个孙儿是看着他慢慢成长,如今还在朝中身居高位,立下的战功也很是可观,更别说心中有那么多利国利民的主意,得到皇帝的赏识,这点连李靖也颇为叹服。
“是,祖父!”李业诩也嘻嘻地笑道。想那么多做什么,自己都是从另外一个世界来的人,说不定,死后可以到另外一个更好的世界去,有何可以伤感的?
“今日既然已经说起,那老夫就对你说说关于西域的事。对西域的这场战,依老夫看,是无法避免的,!”李靖拿开案上的文稿,取出一张李业诩送过来的关于西域之地的地图,摊开来,示意李业诩也凑近来,“西域之地,地势开阔,更是能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突厥人在那一带经营多年,对地形颇为熟悉,我军要做到出其不意的攻击,难度还是有些大的!”
李靖指着地图道:“这是高昌,这是欲谷设的牙帐镞曷山近,高昌如今被西突厥控制,是防守我大军的门户。高昌离我所掌握的沙州,中间隔着一个面积广阔的莫延贺碛,此沙碛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白天热风如火,夜晚寒风如刀,自古不是进军的路线。常规的行军路线,那就是从莫延贺碛北面的古道经伊州过,只是从北面的伊州过,则是要绕一个大圈,延缓路程不说,我大军的行踪一定会被高昌和突厥人探知,那样就无法做到出其不意…”
李业诩有些明白,这个可怕的莫延贺碛有可能就是《西游记》里沙僧所居住的那个流沙河,吴承恩听说是沙河,还以为是一条大河,哪知道是一条沙子的河状地块。
“祖父,孙儿明白,若我军要给予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那就是不能从伊州北边绕莫延贺碛走,而是要穿过莫延贺碛,直接抄西突厥的牙帐,把欲谷设解决掉!?”听李靖如此一说,李业诩有何不明白之理?
何况,现在第一卫军中,除了三千是骑步兵外,其他近四万人都是骑兵编制,比第二、第三卫军中都要多,第一卫军的建设目标,就是要把它打造成一支快速反应部队。
“正是如此,这样才能给突厥人一个致命的打击,但这样做风险也是很大,若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大军能不能走出这一片地方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到时做决定前一定要慎之又慎!”李靖眼中闪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灵动光辉看着李业诩。
李业诩明白,若由李靖领兵,喜欢冒险的自己这位祖父,一定是会选择从莫延贺碛过的,高昌王麹文泰所依仗的,除了突厥人的大军外,还有这片让人谈之色变的大沙碛。在莫延贺碛北道,有高昌的几座高大的城池,扼守着险要之地,还有突厥人的大军协助防守在可浮图城,面对以逸待劳的敌军,疲惫的我大军若强攻,那损失将会很大…
“祖父,孙儿到时会仔细的安排的,!”李业诩其实也不知道,到时出征后,行军路线能不能自己作主,自己在军中能任何职,都是个未知数。
“你军中那个契苾何力,原先即生活在那一带,那一片地形,他应该很熟悉,!”李靖嘴角露出笑意。
“孙儿明白了,!”李业诩大喜。他也记起来,契苾何力正是从沙州一带归降的…
第四卷 军魂 第二十一章 世袭刺史的风波
贞观十二年末,最后一个朝会上,又到了一年内论功行赏的时候。
所有在京三品以上的散官,还有四品以上的实职,全部都到太极殿内参加朝会。
太极殿内站满了人,放眼望去,黑压压的都是人头,身子矮的人,都要看不见御座上的皇帝了。
李业诩实领的是正三品职的特卫大将军,已经站到武将的前段,前面除了祖父李靖,还有李道宗、李孝恭、李世勣、尉迟恭、侯君集等不多的人了,边上站着的是段志玄、张士贵两名卫军的大将军,及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胡将,李业嗣还有程处默这样四品级别的武官,都站在很后面。
在封赏仪式开始前,照例皇帝李世民先说一番自吹自擂,国家大安百姓安乐的话,还有大臣奉承称赞皇帝所行之政深得民心的一大通马屁声音,接着是由户部尚书将这一年朝廷的粮食和赋税等收入情况在朝堂上宣读。
户部尚书唐俭。象征性地拿着一份奏报,眼睛却是看着殿上站着的同僚们,大声地报告着那些让人兴奋的数据。
这些数字唐俭都记得滚瓜烂熟了,那份报告拿着只是装个样子。
贞观十二年,各地统计的粮食收成,还有国库的赋税收入都比上一年有了大幅的增长,长安及各地的粮食价格都保持着较低的水平,各地商业贸易是一片繁荣的景象,从商业方面收取的赋税也在大幅地增加,按统计的数据看,比贞观十一年翻了一番。
御座上的李世民,虽然早几天就知道了这些数据,但今日听着,还是眉开眼笑,殿下的诸臣们也都是相似的表情。天下丰足,百姓安乐,各地作奸犯科者少去,对于辛苦了一年的皇帝和朝臣们来说,这是最大的安慰了。
站在殿下的李业诩也是很高兴,自己所提的一些建议,被李世民采纳后,使得整个大唐的经济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造福黎民百姓之举,让天下百姓吃得饱饭,大唐的国家实力上一个台阶,李业诩很有成就感,心里在想前。史书上不知道会如何评价自己这个穿越人。
正自得意间,李业诩感觉到御座上的李世民飘过来一丝赞赏的目光,忙挺直身子,双眼平视前方,当作没看见,还好李世民的目光只是停留了一下即过去,没看出来李业诩得意的神情。
站在殿首的唐俭又在报告着贞观十二年的支出,因朝廷在上一年末大举封常了出征归来的将士,还有今年征兵令实施后,十多万士兵募集完成,朝廷在军备方面的支出大大地增加,也使得国库的净收入还没上一年的多。
但总的赋税收入比支出还是要多一些。
还有各地的人口数,也有了不小的增长,据户部掌握的资料,全国登记在册的有四百多万户,两千两百多万口,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