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过得艰难自然就要惦记富裕的东郡,他又没有把那些牧民一起带动富裕起来的义务。不能共同致富,只能在防御上想法子了。
好在圣人没有什么大的后续动作,只是在给东郡的条子里面提到,在不发动战事的情况下,准许东郡守备便宜行事。
池二郎看到这条回复,只能说圣人果然是天下最圣明的存在。看看人家这话说的,跟没说一样。有功肯定是圣人领导有方,有过,肯定是池二郎便宜行事的脑子没够用。
不过总要感谢圣人的这片信任之情。可不是所有的守备都能得到朝廷这种便宜行事的指令的。
池二郎来东郡的时候,就是从底层做起,这几年对于东郡那真是了如指掌,对于边防问题,那真是有独到的见解。
既然了有圣人的圣谕在,池二郎也能放开手脚,把边防给重新布置了一下。这就是守备同郡守一人兼职的便意之处,军务政务一人说了算。
这就要说说东郡这个地方的起源,最初的辽东,不过是只一个很宽阔的地 方而已,哪里有什么城池呀。只有一个关口,连着一关口的兵营。
先开始的时候,这里不过是些散落在山里的猎户,还有在这里安家的兵营家眷们组成的村落,
后来朝廷流放的罪臣以及家眷多了,才一点一点的有了如今的东郡城。遇上大赦的时候,那些早就在东郡过惯了日子的人,也就把这里当成了家。
即便是到了如今,朝廷里面是凡有罪不至死,却也不能轻饶的,都要流放到东郡这个地方,这也是东郡城民风剽悍的原因所在,
你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呀,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群人的构成,软和一点能生存的的下来吗。
不过是随着东郡城越来越富庶,有了教化之后,东郡城在才有如今的变化。
京城的刑部大牢没法关住多少人犯,大部分如今还是要发配到东郡这里来,对于池二郎来说,用这样的人来当部曲,守卫边防有点不放心,
可每年发配到东郡的犯人,依然承递增的人数在增加。都关在牢里不事生产也不是那么回事,用起来又不放心。
所以今年秋天过后,南边的隘口之外,靠近边防的地方多了些像是村落的一些寨子。
池二郎也不是心太狠的人,先放到隘口之外的都是牢里那些穷凶恶极之徒,给了农具,给了种子,更是给了牛羊,不过肯定不够吃。
而且准许他们开荒重地,说了同城里的人一样交赋税。赋税以外的,都留给他们自己。
条件很宽和,就一样,这些人 不许在东郡城犯事,不许滋扰大梁百姓。不然只要逮到有死没活,而且祸及妻儿父母。
用的是芳姐最看不上的连坐。
效果显著,这些人都是适应能力相当好,生存能力特别强的人,原来身无长物都能活着,何况是如今了。自然有聪明能悟出郡守大人的言外之意。不能滋扰大梁百姓,边防外面的可不是大梁百姓。
要活着,要吃饱,自然要想法子吗。原来是在大梁境内犯罪。现在不过换个环境艰苦的地方而已。总比关在牢里好得多。
何况守备大人说了。只要他们立功,在外族侵犯的时候,能够及时通知隘口。或者在战斗中表现优异,就是砍头砍的多,他就亲自给朝廷上书,请求赦免。
或者在军营给安置差事。相当于翻身呀。多好的机会呀。
就这样池二郎在隘口的外面,又给东郡多设了一条防线。当然了无形中,把边境线又给往外拉伸了。
后来再有发配过来的罪人,有杨学样,都是在隘口之外安置的。
当然了池二郎也不是那么没有人性,真要是有外族人过来骚扰这些村落的时候,肯定要派兵维护的。不过就是下手狠了点而已。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道防线管用,反正这个冬天东郡过得平和。
紧绷了一个冬天的东郡百姓,竟然没有被外族骚扰,大伙都有点适应不过来呢。
在芳姐的嘴巴里面,就是这招虽然损了点,可管用。自家男人够坏,而且坏的有脑子,怎么就那么喜欢呢。
既然犯罪,就要有被惩罚的准备。物尽其用吗。何况真要是立了功,还给了他们一条能够晋升的机会呢不是,典型的富贵险中求。
池二郎折腾着他的边防,芳姐在府上折腾他的作坊,还有庄子,有鲁二叔在,一切都是那么稳定有序的在持续发展中,
儿子有祖父祖母在,芳姐大部分的精力竟然都用在后院的泥巴上了。
效果也是还不错的,至少现在池府的饭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