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李敖的冷眼狷行 > 第7部分(第2页)

第7部分(第2页)

缉规中学原名华童公学,是第三个成立中国童子军的学校,历史悠久。胡适在上海落魄的时候,就曾在这个学校教过书,后来因为喝醉了酒,打了警察,才自动辞职。这个学校后来为纪念清朝在上海的头儿聂缉规(曾国藩的女婿),就改名缉规中学。李敖第一次走进这所学校的时候,它漂亮的建筑就将李敖深深吸引住了,因为它比起北京四中他的母校来,的确太贵族了。它的建筑既优雅又精致,十里洋场的学校,与文化古都的学校,风格完全不同。贫富也完全不同。

注册以后,2月15日开学;一上课李敖就傻了,因为老师学生多讲上海话,而他不懂上海话,所以感觉非常不方便。尤其英文课,上海从小学起就念英文,英文课本是沿用几十年的“英文津逮”,内容比北京四中的“正中英语”深,李敖简直跟不上,更雪上加霜的是,教英文的女老师讲的是一口又快又阿拉的上海英文,这下子他英文不懂上海话也不懂,上课简直是受罪。幸亏回到家后爸爸替他恶补,过了一阵,总算稳住了阵脚。不过李敖很快就以自己在国文、历史方面的成绩令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所以还勉强不受上海佬的气,但一个长得人身马面的班长老是吃醋,不服气。一天中午休息时间,李敖正在教室刻图章,马面班长过来,说污辱的话,李敖大怒,说:“你给我停住,再说我就不客气了”。可班长哪把这个外来仔放在眼里,继续照说不误,李敖就随手举起刻印刀来,他边退边说,李敖就来个“小李飞刀”,班长一跑,刀正好扎进他的脚心;他立刻疼得大哭大叫起来:大家赶忙把他抬到医务室,李敖也跟在后面,只觉得脑子里昏昏的,心想这下子可闯大祸了。训导主任人高马大,过来问李敖:“是依干的?”这句上海话李敖听懂了,点点头,他哼了一声,掉头而去。后来马面班长给送到医院,住了好几天,费用全由李敖负担。学校方面说李敖行为粗暴,以刀伤人,记大过一次。只不过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侮辱欺负李敖了。

。 想看书来

5.远走台湾(2)

在上海这段日子,除了这次“飞刀“事件,李敖基本是能做到一心念书,没有任何游乐,也没去过电影院,只应邀去了一次王家祯家。王家帧字树人,吉林人,是张学良走红时候的红入,他早年在北大念书后转日本庆应大学,1930年做外交部常务次长,1931出席国联,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国民党抗战胜利接收东北时,做东北生产管全局局长。他的太大是李敖老姨父的妹妹,与李敖家算是有一点“诛九族”也诛不到的远亲关系。他有两个儿子,叫大弟、小弟,年纪与李敖接近,常在一起玩。李敖一家转到上海后,王家祯一家也转到上海。大弟、二弟约李敖一起去玩,三个小男生参观了全国最高的国际饭店,金们大厦,大概上下电梯多坐了一两次,引起开电梯的上海佬怒目相向,上海佬的势利眼,上海的市侩气,使李敖至今记忆犹新。

但上海也有让李敖印象好的地方,那就是书店。早在读小学时,李敖就对商务印书馆等几家书店心向往之,这次意外来上海,正好借机参观商务印书馆的总部,大饱眼福;其他还有开明书店,此时正是最风光的时候,李敖也都去看了,并淘了不少廉价书,大部分是《现代问题丛书》和《新时代史地丛书》。

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的淮海战役(国民党叫“徐蚌会战”)结束,国民党大将黄维、杜聿明等先后被俘。整个江北已经全部失守。局势的突变,使李敖爸爸对国民党能守江南的信心,大为动摇,国民党欲求隔江而治皆不可得了。那时候人人逃难、家家逃难,爸爸的北大老学弟张松涵全家,也搬到李家楼下。张松涵是兴安省政府教育厅长、太太戴树仁是国大代表,跟国民党渊源都深,准备逃到台湾。临走前劝李家也去台湾,李敖爸爸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张松涵到台湾后,立刻代李家领了入境证寄来,于是爸爸带着李敖立刻到市区买船票。

临离上海前,李敖爸爸将储存的面粉等都留给了六叔,又送了六叔一两黄金,所剩全部财产,只有几两黄金,全家九人,每人分不到一两,也就追随大官巨商,朝台湾逃难了。

当时上海已经是用银元的天下,银元有袁世凯像和孙中山像之分,叫“袁大头”、“孙小头”,民间自动变成了银本位,金圆券没人要了。市面上的情形是“大头小头;叮叮当

当。”李敖和爸爸在市面上加入客串银元黄牛,兑到船票票价,接着到船公司抢购,居然买到中兴轮的甲板上船票,非常高兴。

上船那天晚上,中兴轮全轮上下,已经挤得颇有黄浦滩挤兑黄金的密度,李敖背着自己的藏书,终于挤上了船。当晚就睡在甲板的行李上。第二天清早,船慢慢开出祟明岛,远处已经依稀有炮声可闻。

船上人多得要命、热得要命,一幅乱世流民图。船到海上后十三天,上海解放——李敖爸爸终于偿了追随国民党到天涯海角的宿愿,虽然追随得如此仓皇、如此狼狈!但是,这下子没问题啦,李某人再也不“汉奸”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6.“抢去我的第一名”(1)

刚到台湾的李敖一家穷得连照相的钱都没有,但李敖读书的台中一中却是人才济济,李敖也交了很多各有奇能的朋友。

他也出过不少丑:一次烹饪比赛,他做的菜评判老师连尝都不敢尝。估计那是有史以来,唯一一次评判连尝都没尝就决定了的烹饪比赛。

1949年5月12日晚,李敖躺在难民船中兴轮的甲板上,和家人一起到了台湾,先行到台的张松涵到基隆码头迎接,当晚搭夜车赴台中,半夜抵达,大雨中分坐人力车直赴西区模范西巷张家。

刚到台湾,一切都是新鲜的。第二天天亮以后,李敖就和张松涵的儿子张仁龙、张仁园、张仁宁三兄弟试穿木展走路,走得歪七翅八,“丑态百出”。那时候台湾贫穷而淳朴,人穷得连皮鞋都很少有人穿,满衔都是日式木屐。

花了三台两黄金,李敖一家住在了模范西巷云龙里七十二号的日式房子里了。李敖爸爸在日记里写道:

5月25日:日过田间风味的生活,每日锄菜、购菜。如无经济压迫,亦乱世之挑源也。

遗憾的是此时全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父亲每天操劳的都是“囤积”白面、白米、杂粮、木炭等日用品,那种无安全感,跟在受害流亡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此时生活大有“桃源”风味,只是苦中作乐而已。

爸爸四处找朋友帮忙,终于在北大国文系老同学、当时任“立法委员”的王墨林的帮助下,在台中一中谋得一国文教员之职。台中一中国文教员。正巧李敖以上海缉规中学初一生的身分,跳班考取了台中一中,也考取了台中二中。台中一中好,他就上了一中。摇身一变,进了初二上。那时初二上有甲、乙、丙、丁、戊、己六班,李敖编在初二上甲。

当时台中一中的校长是外号“金乌龟”的金树荣,他是福建人,当时四十六岁,他在1945年12月1日就到一中了,是接收大员,资格最老,热心办学,人也有霸气。当时一中师资集一时之盛,其中刚从大陆逃难来台的老师不少,这些人有的在大陆“此马来头大”,但是逃难到台湾,求食而已,自然也摆不起什么架子了。如程东白老师,学历是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士,经历是国民党时的辽北省教育厅长,但来到台湾,只在一中混个夜间部教员!其他还如做过外交宫的郭大鸣老师、都本仁老师,也都纤尊降贵,混起穷教员来。李敖爸爸当时十一岁,除了五十八岁的余又健老师、五十三岁的陈椿老师,他是年龄最大的。其他老师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入,翁硕柏老师二十九岁,教国文;杨锦钟老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