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波浪式的冲锋被击退了。
战斗一直僵持到午夜。
下午3时,敌人又调集了许多机枪和迫击炮向起义军发起攻击。
起义军战士虽经昼夜作战,又已粮绝,仍坚持顽强拼搏,毫无惧色。
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连续争夺,不下十数次。
当夜幕落下时,起义军陷入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中。
经过3天3夜的顽强阻击,起义军大量杀伤了敌人,掩护主力进军潮汕的任务已经完成。
战斗中,起义军伤亡也很大,为了保存实力,应该立即撤出战斗,与主力部队会合。
于是,朱德下令留下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第三营作掩护,其余采取交替掩护,逐步撤退的办法,迅速转移。
突然间,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袭来。
到了饶平的茂芝镇,他们遇到了第二十军教导团的参谋长周邦采和杨至诚、毛泽覃、粟裕等,他们告诉朱德,起义军主力已在广东揭阳、汤坑一线失败,潮汕已经失守,部队已被打散,许多起义军的领导人离开部队转入地下。
这消息就像晴天霹雳,把大家打蒙了,整个第二十五师都陷入了迷惘之中:革命还有无希望?“铁军”还能否坚持?起义的火种还能否保得住?大家把希望全寄托在朱德身上。
当时,留下来的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只剩下他这位第九军军长。
从可靠情报得知,国民党反动派又纠集了五个师的兵力,从潮汕和三河坝的两个方向,向第二十五师扑来,企图用南北夹击的办法彻底消灭第二十五师。
起义军由于接连失利,减员很多,又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组织上思想上都相当混乱。
为了挽救这支南昌起义幸存下来的孤军,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
十、保住南昌起义的火种(3)
10月7日,朱德在茂芝召开了起义军全体军官会议,研究下一步该怎么走。
大家都表示支持朱德来领导部队。
经过热烈讨论后,决定积极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避开敌人主攻方向,从东北方向迂回穿插到闽赣边界;加强政治工作,稳定军心,防止叛变行为发生。
最后,一致通过了朱德提出的“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决策,去敌人力量薄弱群众基础较好的湘、赣边界找“落脚点”,开展游击战。
会后,起义军进行了整编,七十三团编为第一营,七十四团编为第二营,九军教育团编为第三营,共2000人。
10月7日下午,朱德带着起义军离开饶平,经麒麟岭,从九峰经平和、永定、上杭,18日到达闽赣交界处的武平。
这时,敌人已发现起义军余部向西转移的动向,钱大钧派出1个师尾追不放。
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朱德觉得应给予敌人以还击,他的意见得到了陈毅、王尔琢等的支持。
于是,起义军在武平附近选择有利地形设伏,击退钱大钧部的两个团的进攻。
后来,又消灭了敌钟绍奎的1个营,进入了武平以西武夷山的南端。
这时,起义军只剩下1500多人,处境也更加困难,悲观和动摇的情绪在部队中蔓延着,行军路上遇到岔道口,便有人不辞而别。
有那么几个还是黄埔军校出身的连长,私下找到陈毅,表示要离开部队去另寻出路,并劝说陈毅同他们一起走。
陈毅严词拒绝,并表示一定跟着朱德干到底。
这天,起义军来到石径岭。
石径岭,位于武夷山的最南端,峭壁悬崖,如同斧砍刀削一般。
在壁立的两山之间,有一条石径山路,弯弯曲曲盘亘其中,最狭窄的隘口,山势更加陡峭,道路也更加险峻,大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