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妪有些茫然。
伙计不由分说的把五文钱拿了,说道:“另外两本是送的。”
老妪看着那些在抢购的人,“他们为何没有?”
“因为他们没见到我家郎君。”
老妪抬头看着书店,见门外站着一个男子,“那个……那就是沈龙图?”
伙计笑道:“正是。妈妈,另外两本书是包相的读书笔记,这是样书呢!郎君说让您带回去给孙儿,让他学了包相的硬骨头!”
老妪的嘴唇哆嗦了一下,默然点头,然后小心翼翼的抱着三本书回身走了。
走出一段时,她缓缓回身,冲着沈安福身为礼。
沈安拱手还礼,陈洛问道:“郎君,其实咱们可以不收她的钱。”
“那是尊严,不收不好。”
“尊严?”
“对。”沈安说道:“看到没有,这些百姓买了书回去,随后就会想办法让孩子识字,到时候大宋处处都是读书人,那时候……士大夫再想哄骗他们,那就难喽!”
这年月的百姓堪称是愚昧,而不识字就是愚昧的起源,所以沈安这一下算是捅到了不少人的肺管子。
“那些农夫也想读书?”
“是啊!”
“痴心妄想!哪有先生来教他们。”
“县学和州学的教授都忙着呢,若是那些百姓蜂拥去请教,他们也得疯。”
这是个问题。
但沈安已经想到了解决之道。
他在家里奋笔疾书,随后奏疏就被送进了宫中。
“这个天下,终究要从下面开始变一变才好!”
坐在书房里的沈安笑的很是惬意。
第1666章朝阳
“陛下,京城周边的学堂如今都被堵了个水泄不通,那些孩子们拿着书本在外面等候请教,教授们苦不堪言。”
“还有人堵在了教授的家门口,进出都艰难。”
赵曙苦笑道:“这……大宋百年都在鼓励百姓读书,朕也为这等风气而沾沾自喜。以往经常能听到有人助学,县学州学也有学田,以资助贫困学生……朕以为天下文教昌盛,至此尽亦!谁曾想沈安只是弄了个活字印刷,百姓们蜂拥而至……
朕在想,这读书究竟难在何处?”
韩琦说道:“陛下,首要是家中得有钱。臣当年读书是有几位兄长资助,否则哪能一路顺遂的到了汴梁。”
“是啊!笔墨纸砚,还得吃饭,衣裳不能穿破的吧?会觉着丢人……”赵曙叹息道:“这些让一般人家都负担不起。有人说读书破家,大概就是这个了。”
“笔墨便宜的也有,只是以前书本的价钱下不来。”这个包拯深有体会,“书本都是雕版印制,一卷书少说四十五文钱,一个学生少说得买多少本?十多本至少吧,那要多少钱?加上其它的耗费,百姓承担不起。”
“当年范文正读书就很是刻苦,每日煮粥待冷,就划成数块,早晚各自吃两块。至于菜就是弄了菜蔬加些盐和醋,后来不少人说这叫做划粥断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