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对这一问题则有他独到的论述。他说:“如果炼铜造剑时只看所掺的锡和火色,就是欧治子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可是用这把剑在水中砍死鸿雁,在陆上斩断驹马,那么,就是仆隶也不会怀疑它是钝还是锋利了。如果只看马的牙齿和外形,就是伯乐也不能判断马的好坏;可是让马套上车,看看它快跑到终点时的模样,就是仆隶也不会怀疑马的优劣了。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装,只听他说话论事,就是孔丘也不能肯定这个人能力怎么样,可是给他一个官职,看看他的工作成绩,就是普通人也不会怀疑他是聪明还是愚蠢了。所以,一个明智君主所任用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大多是从下层军官中挑选出来的。凡是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越能勉励自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级越高他们越能尽力办事。用高官厚禄去勉励官吏把事情办好,这是建立强盛统一事业的有力措施。
“凡是奸臣都想顺从君主的心意,来取得君主亲幸的权势。因此,君主所喜欢的东西,臣子就加以吹捧;君主所憎恶的东西,臣子就加以诋毁。人们的一般情况是,取舍相同的就互相肯定,取舍不同的就互相反对。现在臣子所赞美的东西,就是君主所肯定的东西,这就叫做相同的择取;臣子所低毁的东西,就是君主所反对的东西,这就叫做相同的舍弃;择取、舍弃一致而相互对立的,还没有听说过。这就是臣子所用来取得信任和宠爱的途径。”
孟子与韩非子都从一个方面论述了如何选拔人才,可谓千古名论。
不过在识人方面,管仲无疑有他的独到之处。一次,齐桓公征询管仲对朝廷人事安排的意见,管仲说:“升降、揖让、进退礼节的习俗,这方面我不如腺朋,请任命他做大行(司礼官)职位:开垦土地,聚集粮票,使地利完全发挥,这方面我不如宁戚,请让他担任司田(管理土地的官吏);在平原战场上能让战车驰骋而不乱,战士勇往直前而不退却,擂鼓进军后,三军将士视死如归,这方面我不如王子城父,请授予他大司马(最高的军事将领)之职;审理刑事案件,能不杀无辜,不诬陷无罪之人,这方面我不如宾管胥无,请授与他大理(最高司法官员)之职;敢于冒犯君颜,忠言直谏,不怕砍头,不在富贵权势面前低头,这方面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担任大谏(谏官)之职。君王要治国强兵,有此五人,就足够了。若想在诸侯中称王称霸,那还需要我管夷吾才行。”
听了管仲巧妙的自荐以后,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历史上慧眼识才的著名例子,由此来反映能识人将会带来多大的好处。
“管鲍之交”历来被称为千古佳话,其中固然赞扬了管仲的治国才能,但更重要的则是赞扬了鲍叔牙的慧眼识才。
管仲年少时常与鲍叔牙往来,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因为家贫,常常骗取鲍叔牙的财物,鲍叔牙却一直好好待他,不提这些事。后来鲍叔牙跟随齐国的公子小白,而管仲跟随了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国国君时,杀了公子纠,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重用管仲,让他执掌齐国之政。齐桓公之称霸,九次会合天下诸侯,匡扶天下正道,这都是用了管仲之谋。
管仲说:“当初我贫穷时,曾与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我常常多占,鲍叔牙却不以此认为我贪,因为他知道我家贫。我曾经为鲍叔牙谋事,结果却使他更窘迫,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很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时有利有时不利。我曾经几次出仕,却屡次被国君罢免,鲍叔牙不据此认为我无能,因为他知道我没有碰到好时机。我曾几次带兵打仗,即屡战屡败,鲍叔牙不因此以为我这个人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养。公子纠与小白争位失败后,召忽自杀,我被囚禁起来,忍受侮辱,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不知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为耻,而只耻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所以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先生。”
鲍叔牙推荐管仲后,他的职位在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其中有封邑的有十多代,子孙中有许多人都成为有名的大夫。相比之下,天下人很少称道管仲之才能而常常称道鲍叔牙有知人之明。
由不同的笑来观察对方
笑是一个人心情的体现,但笑的方式却能识别一个人的内心动态和这个人的性格。有“心眼”的人不妨在人的笑态上多花点心思。
(1)捧腹大笑的人多是心胸开阔的,当别人取得成就以后,他们有的可能只是真心的祝愿,而很少产生嫉妒的心理。在别人犯了错以后,他们也会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和谅解。他们比较有幽默感,总是能够让周围人感受到他们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他们还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在自己能力范围许可内,对他人会给予适当的帮助。他们不势利眼,不嫌贫爱富,不欺软怕硬,比较正直。
(2)经常悄悄微笑的人,除了性格比较内向、害羞以外,还看一种性格特征就是他们的心思非常缜密,而且头脑异常冷静,在什么时候都能让自己跳出所在的圈子以外,作为一个局外人来冷眼观察事情的发生、进展情况,这样可以更有利于自己做出各种决定。他们很善于隐藏自己,轻易不会将内心真实的想法透露给别人。
(3)平时看起来沉默少语,而且显得有些木讷,但笑起来却一发而不可收拾,或者经常放声狂笑,直到连站都站不稳了,这样的人是最适合做朋友的,他们虽然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显得不够热情和亲切,甚至是有些让人难以接近,但一旦与人真正的交往,他们通常都是十分看重友情的,并且在一定的时候,能够为朋友做出牺牲。基于这一点,有很多人乐于与他们交往,他们自己本身也会营造出比较不错的社会人际关系。
(4)笑的幅度非常大,全身都在打晃,这样的人性格多是很直率和真诚的。和他们做朋友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当朋友有了缺点和错误以后,他们往往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而不会为了不得罪人而视而不见。他们不吝啬,在自己能力许可范围内对他人的需要总是会给予帮助。基于这些,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他们会使大家喜欢自己,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5)小心翼翼地偷着笑的人,他们大多是内向型的人,性格中传统、保守的成分占了很多,而与此同时,他们在为人处世时又会显得有些腼腆,但是他们对他人的要求往往很高,如果达不到要求,常常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不过他们和朋友却是可以患难与共的。
(6)看到别人笑,自己就会随之笑起来,这样的人多是乐观而又开朗的,情绪化比较强,而且富有一定的同情心。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很积极的。
(7)笑的时候用双手遮住嘴巴,表明这是一个相当害羞的人,他们的性格大多比较内向,而且很温柔。但是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地向他人吐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包括亲朋好友。
(8)开怀大笑,笑声非常爽朗的人,多是坦率、真诚而又热情的。他们是行动派的人,一件事情决定要做,马上就会付诸行动,非常果断和迅速,绝对不会拖泥带水。这一类型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坚强,但他们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却是极其脆弱的。
(9)笑起来断断续续,笑声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的人,其性情大多是比较冷淡和漠然的。他们比较现实和实际,自己轻易地不会付出什么。他们的观察力在很多时候是相当敏锐的,能观察到他人心里在想些什么,然后投其所好,待机行事。
(10)笑出眼泪来这是由于笑的幅度太大的原因所致,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的人,他们的感情多是相当丰富的,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和向上的。他们有一定的进取心和取胜欲望。他们可以帮助别人,并适当地牺牲一些自我利益,但却并不求回报。
(11)笑声尖锐刺耳的人,其多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且精力比较充沛。他们的感情比较细腻和丰富,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为人比较忠诚和可靠。
(12)只是微笑,但并不发出声音,这多是内向而且感性的人,他们的性情比较低沉和抑郁,情绪化比较强,而且极易受他人的感染。他们很有一些浪漫主义倾向,并且会一直寻找一些可以制造浪漫的机会,为此可能会做出一定的牺牲。他们的性情比较温柔、亲切,能够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所以与人相处起来会显得比较容易。
(13)笑起来声音柔和而又平淡,这样的人性格多较沉着和稳重,在大是大非面前多能够保持头脑的清醒和冷静。他们比较明事理,凡事能够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为他人考虑,善于化解矛盾和纠纷。
(14)笑起来发出“吃吃”的声音的人,多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他们的想像力比较丰富,创造性也很强,常常会有一些惊人的举动。而且他们很有幽默感,这是聪明和智慧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不同的场合,发出不同的笑声,这样的人多是比较现实的,而且随机应变和适应能力比较强。
观神情而知内心
在不同状况下,表现的神情往往不同。一个人的神情,是他内心活动的体现。观人是需些“心眼”的,不妨在神情上做作文章。
江忠源第一次上门拜见曾国藩,谈话之后,曾国藩告诉身边的人:“这个人将来必定名扬天下,但因气节太强烈而不得善终。”十多年后,江忠源果然以战功名扬天下,而在庐州与太平军发生交战时,由于弹尽粮绝而以身殉难。这应验了曾国藩的话是正确的。
又一次,在淮军刚刚建立时,李鸿章带领三个人来拜见曾国藩,正好曾国藩饭后散步回来,李鸿章准备请他接见一下那三个人,曾国藩摆摆手,说不必再见了。李鸿章奇怪地询问是为什么,曾国藩说:“那个进门后一直没有抬起头来的人,性格谨慎、心地厚道、稳重,将来可做吏部官员;那个表面上恭恭敬敬,却四处张望,左顾右盼的人,是个阳奉阴违的小人,不能重用;那个始终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是个义士,可以重用,将来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那个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即后来成为淮军名将的刘铭传。
这两个例子足见曾国藩识人之术的高明。曾国藩识人,重视几句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志量看神采,风波看脚跟,如若看条理,全在言语中。”曾国藩又简单地将人分成四等:一等人为长方昂,二等人为稳谨称,三等人为材昏庸,四等人为动忿逐。
曾国藩识人,目的都是为了选贤任能,为了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他识人时摒弃了江湖上那种重形轻神、重奇轻常、重术轻理的俗习。他的识人专著《冰鉴》则是重神而兼顾形,重常而辨别奇,重理而指导术,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讲究均衡与对称,相称与相合,中和与适度,和谐与协调,主次与取舍等等。《冰鉴》道出了人的神情之别,对领导识人之性情有很大帮助。如: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面孔上,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心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是识人的第一要诀。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浑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浑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神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丽不露;处于动态之中,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虫之光,微弱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
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而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们都混杂在清沌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