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牵涉经济利益的一些事情,领导也深明其中的利害,把这样的任务交给你去办他能不存疑心吗?比如你或许能在其中捞点回扣、作点手脚、收取礼品等等,领导都能胜算到,如果你接受任务时不声不响非常痛快,领导往往会认为“你这小子这么高兴地接受了”心存不良。所以,最好有话说在当面,有要求提在前面,要玩“马前卒”,不要搞“马后炮”。
(2)要求利益要把握好“度”,要学会见机行事
向领导提要求如果不会把握分寸,往往要求很高,引起领导的反感,招致奚落。依我们的经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不争小利。不为蝇头小利伤心动气,略显宽广胸怀、大将风度,在领导心目中形成“甘于吃亏”、“会吃亏”的好印象,在小利上坚持忍让为先。
②按“值”论价,等价交换。最简单的例子,如你拉到10万元赞助费或为单位创利100万元,你要按事先谈好的提成比例索取报酬,不能扩大要求,也不要让领导削减对你的奖励。
③夸大困难,允许领导打折扣。“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也是对付一些喜欢打折扣的领导的方法。有时你把困难说小了,领导可能给你记功小,给你的好处也少。因此,要学会充分“发掘”困难,善于向领导表露困难,要求利益时可以放得大些,比你实际想得到的多一些,给领导一些“余地”,不给他造成你想要多少就给多少的想法。比如提住房要求,按你的资格和条件,只能要求两室一厅的楼房,实际上你并不对此抱多大希望,那么领导打折扣时也不会太离谱。有的人很实在,够两室一厅的资格和条件,但没把困难充分说出来,不折不扣地提了两室一厅的要求,结果领导把两室一厅的房子优先分给困难大,要求强烈的人,只给他分一室一厅。
所以,夸大困难和要求实在是一种必要的处事策略,关键问题是要把握住关键时机和重要关口。
反驳别人的无理时,要讲方法
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屡屡见到令人不满或生气的事情,这时,“骂人不带脏字”的反驳方式就可以派上用场。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无理的提问,这种场面往往让人窘迫的很,这时你必须使点“心眼”,学习些应对的方法和技巧,你就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地化解尴尬的场景,从而把自己从窘境中解救出来。
有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钱,他说:
“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
“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想不花钱喝酒的言行是不适当的,而如果伙计不知如何机智应对的话,或者可能遭到老板的严厉斥责,或者自己贴钱给老板喝酒。
在现实生活中,反驳别人的不适当言行可采用这样一些技巧:
(1)比对方更荒谬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说:
“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
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而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了后哈哈大笑,然后反问道:
“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的提问显然是认为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不廉洁,但并没直说,而是用引证的方式委婉地表达,蒙博托如果发脾气,正言厉色地驳斥,则既有失风度体面,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心平气和地解释恐怕也行不通,谣传的事情能够三言两语澄清真相吗?
于是,蒙博托除了用“哈哈大笑”表示不屑一顾以外,还引用一位比利时议员的话来反问记者,似乎在嘲弄记者的孤陋寡闻,但实际上是以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间接地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2)委婉点拨
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肃认真,非常注意独创性。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他的演奏。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蛮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而脸上出现了不快。
演奏按其章节继续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接连好几次。演奏者看到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就问他:“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好,是不是太热了?”“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艺术贵在独创,这样才能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风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袭与模仿,则只能在艺术巨匠的浓荫中苟且偷生,毫无建树。因此,要反对单纯的模仿,更要杜绝抄袭行为。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模仿、抄袭行为的深恶痛绝源于此。然而,直接的指责恐怕会使对方十分难堪,罗西尼便用体态语及其说明来委婉地表示:“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抄袭了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明说,那位作曲家的脸一定会涨得通红!
(3)循循善诱
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嚷着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无济于事。
列宁同志得知此消息,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同志很恳切地说:“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以吗?”
农民们一听这话,列宁同志并不反对他们烧,立即允诺道:“完全可以。”
列宁同志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同志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